2010年,一众专家评论赵本山的小品:“低级没有趣味,不能给人带来教育意义,”对

语蓉聊武器 2025-10-21 00:51:53

2010年,一众专家评论赵本山的小品:“低级没有趣味,不能给人带来教育意义,”对此赵本山回应道:“如果小品能教育人那还要监狱干嘛,犯罪了看几天小品就好了,”这大胆、诙谐的言论也让人不禁感叹:“这话也只有赵本山还敢说了。” 2010年春节刚过,网络上因赵本山的小品爆发一场争议。 一群专家公开评价他的小品“低级趣味”,称除了让人笑没有其他价值,完全缺乏“教育意义”。 这一观点引发分歧,支持专家的人认为春晚节目应具备深度,反对者则反驳“过年看小品就是图个乐,没必要像上课一样求教育意义”。 面对这场争议,赵本山的回应十分直接。 后续接受记者采访时,他直言:“要是小品能教育人,那还盖监狱干啥?犯了错看几天小品就改了,哪有这事儿?” 当时不少人觉得这番话解气,因为在那个时期,面对专家的公开质疑,多数人要么保持沉默,要么选择妥协,像赵本山这样直接表达真实想法的人并不多。 其实在2009年,赵本山的小品《不差钱》就曾引发过类似讨论。 这部小品当时热度很高,“人生最痛苦的是人没了钱没花完”成为流行语,但仍有专家提出批评,认为小品中“服务员为了钱帮客人撒谎”的情节“传递坏价值观”,甚至指责其“差道德”。 而赵本山创作这部小品时,主要是为了捧小沈阳和丫蛋,特意减少自己的戏份,把出彩机会让给徒弟。 小沈阳的苏格兰裙也是他特意安排的设计,这些都是基于真实的创作背景。 赵本山在春晚舞台上坚守了19年,早年搭档宋丹丹、范伟后来因压力先后退出,他便带着徒弟继续参与。 每年年底准备春晚小品时,他都极为辛苦,常常后半夜修改剧本,改完后还要和徒弟反复对词,一个笑点要打磨十几次,就怕演出时观众不认可。 有一年还遇到小品审查未通过,同时家里传来孩子生病输液半个月的消息。 妻子在电话里哭诉,他连夜从北京开车回沈阳,一路又急又累,这些都是他备战春晚的真实经历,也能从侧面说明他对小品创作的投入,而非刻意追求所谓“教育意义”。 他早年的小品《卖拐》同样体现了他的创作思路,观众在笑声中能体会到“不要轻信他人忽悠”的道理,但他并未在小品中直白说教,而是将观点藏在剧情里。 这与专家要求的“教育意义”呈现方式不同,却符合他对小品“以乐为主”的定位。 此后不少观众觉得除夕夜看春晚的兴致降低,常会翻出他之前的小品录像重温。 比如《卖拐》《不差钱》,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观众对他“以欢乐为主”的小品风格的认可,与专家强调的“教育意义”形成对比。 回顾2010年的这场争议,本质是专家与观众对小品功能的认知差异:专家认为小品应具备教育意义,观众则更看重其在除夕夜带来的欢乐。 有年轻网表示:“我觉得专家的担心不是没道理。我小时候看《不差钱》,真以为‘为了目的说点瞎话没事’,后来才明白不对。 春晚面向全国观众,尤其有小孩在看,价值观引导确实得注意,不能只看眼前的乐子。” 还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网友回忆:“那时候赵本山为春晚多拼啊,听说经常熬夜改剧本,孩子生病都顾不上。 他的小品里全是咱老百姓的日子,《卖拐》讽刺忽悠人的,《昨天今天明天》唠家常,不是没内涵,是没硬说大道理。他退了春晚后,我家除夕电视都少开了,总觉得缺了点啥。” 也有网友从喜剧本质聊:“喜剧的根儿就是让人放松,赵本山的小品做到了。 现在有些小品,前面笑两声后面就开始讲大道理,尴尬得想换台。 他敢跟专家叫板说真话,还能把小品演得让全家都喜欢,这本事不是谁都有,老百姓认他,就是因为看得舒心。” 赵本山的回应和创作实践,始终围绕“小品首要功能是让百姓开心”这一核心,他的作品贴近生活,能让全家在除夕夜围坐电视前收获笑声,这也是观众认可他的关键原因。 直到现在,仍有很多人重温赵本山的经典小品,网上也常有模仿他台词的内容。 虽然他不再登上央视春晚,但在辽宁卫视及徒弟的节目中偶尔露面时,仍能引发关注。 观众喜欢他,核心在于他的小品能带来纯粹的欢乐,而非所谓的“教育意义”,这也正是2010年争议的核心焦点所在。 那么你们怎么觉得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0 阅读:61

猜你喜欢

语蓉聊武器

语蓉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