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再忍美国半年,杀手锏就能生效!”帅华民一语道破中美贸易博弈玄机,稀土一旦开放,美国的军工将面临毁灭性打击!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著名国际贸易分析师帅华民公开表示,如果中国在未来半年内对美国采取稀土出口限制,美国的军工复合体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他甚至用“杀手锏”这个词形容中国的稀土资源优势,言外之意是,这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手段,更可能成为影响全球军事格局的重要筹码。 乍一听,这种说法似乎有些夸张,可事实远比想象中严峻得多。根据最新统计,中国截至2024年底拥有全球约4400万吨稀土储量,占全球总量的近一半,并且掌握了全球90%以上的稀土冶炼与分离技术。 这意味着,从原矿开采到精细化工处理,中国几乎是唯一能提供全链条服务的国家。换句话说,如果中国决定收紧稀土出口,美国不论是在高端武器研发,还是在电子设备生产上,都可能面临立刻的“缺货危机”。 要理解这件事的严重性,先得看看美国本土的稀土状况。事实上,美国稀土开采和加工几乎全依赖中国供应。 据相关数据显示,美国现有稀土库存仅能维持大约半年的使用量,这意味着,一旦中国收紧供应,美国的高精尖武器、导弹系统乃至航空航天设备都可能陷入研发停滞。 换句话说,中国手中的稀土,不仅是经济资源,更是一种潜在的战略制衡工具。帅华民的判断,看似冷静,但背后透露出的信息却相当清晰:中国的稀土优势,已经成为中美博弈中的一个核心筹码。 当然,美国并非坐以待毙。近年来,美国政府不断加大对稀土自主供应的布局,包括在阿拉斯加等地重新勘探稀土矿床,并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盟友展开合作,试图摆脱对中国的依赖。 但问题是,这类开采和加工工程周期长、成本高,而且还涉及环境监管、技术储备以及产业链建设等复杂因素。短期内,美国要实现稀土自给自足,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除了矿产本身的开采,美国在稀土深加工环节更是被动。稀土虽然看似普通,但其提纯和分离技术极为复杂,涉及高温冶炼、溶剂萃取、离子交换等多道工序。 正因为技术难度大,美国本土几乎没有完整的稀土深加工能力,这才导致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拥有绝对话语权。 换句话说,美国即使找到矿石,也无法在短期内加工成可用的高纯度稀土材料。帅华民所说的“杀手锏”,正是指这种从原料到加工环节都牢牢掌控在中国手中的稀土优势。 中国对稀土的战略控制不仅仅停留在出口端,还包括国内资源的高效回收与循环利用。近年来,中国大力推动稀土回收产业,从废旧电子产品、废旧磁性材料中提取稀土,这不仅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也在全球形成了对稀土供应的二次掌控。 换句话说,中国可以通过市场供需调控,不仅影响原矿出口,也能影响整个全球供应链的价格和节奏。这种控制力在未来任何国际博弈中,都可能成为关键筹码。 面对中国的稀土优势,美国也在加紧寻找替代方案,包括研发替代材料和技术,以降低对特定稀土元素的依赖。例如在军事雷达系统、导弹发动机、航空航天材料中,美国工程师正尝试用钛合金、铝合金或其他合成材料替代某些稀土功能。 然而,这类替代技术存在研发周期长、成本高、性能难以完全替代等问题,很难在短期内彻底解决美国对中国稀土的依赖。 帅华民的分析不仅揭示了稀土在军事和工业领域的核心地位,更提醒人们注意一个事实:在全球化供应链中,资源控制同样是一种战略力量。 以往,国际博弈往往关注金融、技术、外交手段,但实际上,像稀土这样的关键资源,掌握在谁手中,直接影响的不仅是经济,更可能影响国家安全和军事能力。中国在全球稀土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杀手锏”效应,也正是美国目前最担心的现实。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虽然拥有绝对优势,但在对外政策上一直表现出谨慎和克制。稀土出口从来不是轻易动用的手段,而是一种战略储备。 帅华民提醒,如果未来中美贸易博弈继续升级,中国有能力在合适时机使用稀土这个“杀手锏”,迫使美国重新评估其军事和产业政策。换句话说,稀土不仅是经济资源,更是外交和战略谈判中的一张底牌。 这场博弈也提醒全球各国,供应链安全和资源掌控的重要性正在被重新定义。依赖单一来源、忽视关键资源战略储备的风险显而易见。 美国近几年在阿拉斯加、澳大利亚、加拿大布局稀土矿,只是意识到过去过度依赖中国供应的危险,而在短期内,美国的稀土工业能否实现独立,仍是未知数。 帅华民的观点,正是让公众意识到这种全球资源博弈的紧迫性:中国有能力,也有机会,通过战略性资源调控,影响全球高科技产业和军事力量的平衡。
贝森特喊话中国,愿意放弃100%加税,但是稀土限制必须取消美国
【28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