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潜伏在台湾的陈宝仓意识到,他的身份早晚会暴露,为了消除后顾之忧,他将妻子和4个孩子都送去了香港,自己则留在台湾!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9年深秋的台北,街头的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陈宝仓站在家门口,看着妻子师文通收拾行李,心里像压了一块巨石。 他是国防部的中将高参,表面上光鲜体面,实际上却是潜伏在敌营心脏的地下工作者,这个秘密,连最小的女儿都不知道。 那天傍晚,大女儿陈禹方放学回来,脸色煞白,她告诉父亲,在街上看到军车押着好些被五花大绑的人,路人窃窃私语说那些都是共产党的“奸细”,陈宝仓听完,手里的茶杯差点掉在地上。 他太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了,白色恐怖的浪潮正在台湾蔓延,曾经一起工作的地下党员接连出事,有些人扛不住刑讯折磨当了叛徒,按照这个速度,要不了多久就会查到自己头上。 陈宝仓不怕死,从1937年昆山防卫战开始,他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那一年宣城战役,日军的炮弹在他身边爆炸,直接炸瞎了他的右眼,战场上的生死考验他经历得太多,早就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 但是妻子和孩子怎么办?一旦自己的身份暴露,全家都会遭殃,国民党对付“匪谍”家属的手段,他见过太多。 必须马上把家人送走,陈宝仓连夜联系了香港的地下党组织,通过秘密渠道为妻子和三个女儿办理了“商业考察团家属”的身份证明,这个身份听起来合理合法,不会引起特务机关的怀疑。 但问题是怎么让妻子心甘情愿地离开,师文通跟了自己大半辈子,夫妻感情深厚,要是直说让她带着孩子逃命,她肯定不肯走。 陈宝仓想了一个办法,接下来几天,他故意在家里表现得心不在焉,甚至借口有应酬晚归,师文通是聪明人,很快明白了丈夫的用意。 两人配合着演了一出戏,当着孩子们的面大吵一架,师文通气愤地说要带女儿们去香港散心。 陈宝仓没有挽留,甚至连码头都没去送行,只是远远地站在街角,看着妻子和女儿们登船,船慢慢驶离码头,他的心也跟着沉了下去。 还有儿子陈君亮,这个孩子正在台湾大学读书,按照当时的规定,适龄男青年不能随便离开台湾,陈宝仓找到旧日的军界朋友李树正,以“赴港采购军需物资”的名义,为儿子弄到了一张差甲证。 1950年1月,陈君亮拿着这张出差证明顺利离台,临别时,陈宝仓只是拍了拍儿子的肩膀,说了句“好好学习,做个有用的人”,陈君亮当时还不明白,这句普通的叮嘱,竟是父子最后的道别。 家人都安全了,陈宝仓反而轻松了许多,他继续收集台湾各地的军事情报,把国民党军队的兵力部署、防御工事位置一笔一划整理成表格,交给同样在台湾潜伏的吴石将军。 这些情报对大陆的统一大业至关重要,每一份资料都可能让解放军少流很多血,他工作得更加投入,因为知道自己时日无多。 两个月后,台工委书记蔡孝乾叛变,整个情报网络被破坏,国民党特务搜查吴石住所时,发现了陈宝仓手写的情报材料,笔迹鉴定结果出来,陈宝仓被捕了。 但他没有慌乱,因为该传递的情报都已经送出去,家人也在安全的地方,面对特务的审讯和刑讯,他什么都没说。 1950年6月10日,陈宝仓在台北马场町刑场英勇就义,年仅49岁,临刑前他给老友写了封遗书,只简单交代了后事。 那个在战场上丢了一只眼睛还坚持抗战的汉子,那个为了国家统一甘愿潜伏敌营的将军,就这样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里。 后来他的骨灰经历了一番曲折才回到大陆,女儿的同学殷晓霞冒着生命危险,把骨灰盒绑在身上游泳偷渡入香港,最终交到师文通手里。 1953年,陈宝仓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妻子师文通带着孩子们在上海定居,常对他们说:“你们的父亲是为国家牺牲的,我们要好好活着,替他看新中国的未来。” 陈宝仓用自己的牺牲,换来了家人的平安和更多战友的安全,他在最危险的时刻做出的抉择,让我们看到一个革命者的担当。 生死之间的选择从来不容易,但总有人愿意扛起这份责任,这些隐姓埋名的英雄,才是历史真正的书写者。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人民网——陈宝仓:从旧式军官到革命烈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