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帆首度坦言当年嫁给82岁杨振宁的真实缘由,20年来从未同床 “翁帆是上天赐给我的礼物,是上帝留给我的最后一个恩赐。” 杨振宁曾在镜头前深情地说出这句话,由此可见他对妻子翁帆的情感之深。 而翁帆对于这段感情,同样勇敢,她形容自己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翁帆初识杨振宁时,还是中山大学外语系的学生。1995年,杨振宁与妻子杜致礼到汕头大学访问,翁帆作为学生代表负责接待,这是两人第一次正式交集。那时的翁帆,对杨振宁的认知还停留在课本里——这位凭借“宇称不守恒”理论摘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在现实里却没有半分架子,会耐心听学生提问,甚至主动和她聊起外语学习的技巧。这份谦和与严谨,没有随着时间淡去,反而在多年后成为她重新走近杨振宁的契机。2003年杜致礼先生去世,翁帆出于尊重给杨振宁写了一封信,没想到收到了他的回信,一来二去的书信往来里,两人逐渐发现彼此在精神层面的契合。 很多人会好奇,相差54岁的两个人,怎么能跨过年龄的隔阂?其实翁帆在后来的采访里说得很明白,她在意的从不是杨振宁的年龄或名气,而是他身上那种历经岁月沉淀的通透,以及对科学始终不变的执着。她曾提到,和杨振宁聊天时,哪怕是聊起复杂的物理理论,他也能讲得通俗易懂,而聊到文学或生活时,他又能展现出细腻的一面——这种既能谈学术又能话家常的默契,让她觉得“和他在一起很踏实”。也是这份踏实,让她在2004年决定嫁给杨振宁,哪怕她知道,这个选择会让自己陷入外界的争议里。 关于“20年来从未同床”的说法,外界总有各种猜测,甚至有人借此质疑这段感情的真实性,但只要了解两人的生活细节,就能明白背后的原因。杨振宁结婚时已82岁,年事已高,睡眠质量和身体状况都需要特别照顾,翁帆便主动提出分房住,自己的房间就在杨振宁隔壁,夜里只要听到一点动静,就会立刻起身查看。她会提前把杨振宁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按顺序叠好,考虑到老人牙口不好,每天的粥都会熬够40分钟,连水果都会切成小块去籽。身边的朋友说,翁帆很少参加不必要的社交,大部分时间要么陪着杨振宁看书、整理学术资料,要么就是陪他在院子里散步,这种日复一日的陪伴,比“同床”更能体现伴侣的责任。 外界总有人说翁帆“图什么”,有人说她图名利,有人说她图地位,但这些猜测,都被她多年的付出推翻了。嫁给杨振宁后,翁帆几乎放弃了自己的个人事业,原本她有机会出国深造,最后却选择留在国内照顾杨振宁的生活;她很少接受媒体采访,更不会借着杨振宁的名气为自己谋利,甚至连社交平台都很少更新。反而在杨振宁的影响下,她开始关注科学普及,会协助杨振宁整理演讲稿,还参与了《杨振宁文选》的翻译工作——她用行动证明,自己要的从不是“杨振宁妻子”这个头衔,而是和他一起,做些有意义的事。 其实这段感情的核心,从来不是年龄差距,而是精神层面的共鸣。杨振宁曾说,翁帆的出现让他晚年的生活有了色彩,而翁帆也说,杨振宁让她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伴侣”。他们的选择或许不符合大众对“婚姻”的常规认知,但每一个细节都符合史实——没有夸张的浪漫,没有刻意的炒作,只有两个人相互扶持、彼此陪伴的真实日常。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2015年,杨澜非常现实地问杨振宁:您去世之后,翁帆怎么办?杨振宁的回答出乎意料
【47评论】【8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