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最小烈士“小萝卜头”宋振中,留下的照片。当时,他被关在了中美合作集中营,就是人们常说的“白公馆”。他穿着破旧的短裤和凉鞋,头上顶着的大大的飞行帽,让他的脑袋看起来更大了。他用手扶着炮弹,开心的看着镜头,或许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很少遇到照相这样开心的事情了吧? 这张歪戴飞行帽、手扶炮弹的照片,定格了“小萝卜头”宋振中短暂一生里唯一的影像。这个8岁就牺牲的孩子,是共和国最小的烈士,他的故事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沉重。 小萝卜头八个月大时,就跟着父母宋绮云、徐林侠进了监狱。他的父母是地下党,为抗日奔走时被国民党特务抓捕。 从婴儿时期起,他的世界就只有牢房的四面墙。潮湿发霉的被子,永远吃不饱的霉米饭,成了童年的常态。长期营养不良让他瘦得皮包骨头,脑袋显得格外大,狱友们心疼地叫他“小萝卜头”。 这张1946年在白公馆拍下的照片,来得纯属偶然。那天午后,一名特务拿着相机在院子里晃悠。 小萝卜头隔着铁窗,被这个从没见过的“铁盒子”吸引,踮脚扒着栏杆张望。 特务起了玩闹心思,把他拽到身边,随手扣上一顶大大的飞行帽,又将他推到生锈的炮弹旁。 随着“咔嚓”一声闪光,这个懵懂的瞬间被永远记录下来,没人想到这会是他仅存的影像。 在监狱里,小萝卜头比同龄孩子更机灵懂事。他摸清了每个人的身份立场,成了狱友们信任的“小信使”。 他把情报纸条卷成细条塞进衣角,或是用炭灰在石子上写字裹上泥巴,趁着“放风”在监室间穿梭传递。 黄显声将军教他念书,狱友们从牙缝里省出半截红蓝铅笔头给他,这成了他最宝贝的东西。 没有本子,他就用树枝在地上写,在碎布上画。有次传情报时顺着铁栏杆往下爬,差点摔下去,爬上来先确认纸条没掉。 他用这支铅笔在报纸碎片上写下唯一一封家书,只有“姐姐,哥哥”四个字。 他还帮过“疯老头”韩子栋传递越狱用的地形图和衣物,靠着镇定躲过特务盘问,助力对方成功逃脱。 陈然被捕入狱后,也是小萝卜头先摸清情况传递消息,才让狱中版《挺进报》得以继续出版,把解放的消息带给大家。 1948年,妈妈病重去磁器口看病,他才第一次透过轿子的小通气孔看到外面的世界,那是他仅有的一次“外出”。 1949年9月6日,离新中国成立只剩24天,小萝卜头和父母被特务带到歌乐山杀害。直到最后一刻,他手里还死死攥着那半截红蓝铅笔。 如今,这张照片就摆在重庆红岩魂陈列馆,旁边放着那截铅笔和他画的小鸟。 每年烈士纪念日,都有人专程来看他,跟他讲现在的好日子:孩子们能坐在敞亮的教室里读书,能去游乐园玩耍。 当年他向往的自由,如今早已实现。那个被特务当玩笑拍下的瞬间,成了革命精神最鲜活的注脚。 回看这张照片,很难想象这个笑容天真的孩子,曾在暗无天日的牢房里承担起成年人的使命。他没吃过一颗糖,没上过一天学,却用瘦小的身躯传递着生的希望。 你是在课本里认识的小萝卜头吗?看到这张照片和他的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信息来源: 央视新闻《他牺牲时年仅8岁,一生都在牢狱中度过》 人民日报《今天,我们格外想念你们!》
蔡正元直言:这次郝龙斌的败选,根本是无妄之灾。蔡正元指出,赵少康在选举期间提出
【8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