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我国之所以在稀土方面占据如此巨大的优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个名叫徐光宪的大科学家,“从0到1",创造性地开创出了一种全新的“串级萃取法”,这才使得我们开始在稀土产业独占鳌头。 1951年的大洋之上,一艘轮船正朝着中国方向航行,船舱里的两个行李箱装满了书本和笔记,却几乎没有个人衣物。 徐光宪望着窗外,身边的妻子高小霞轻轻摩挲着未完成的博士论文手稿,这是他们放弃美国优渥生活的证明。 彼时,徐光宪已斩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收到多所美国高校的教职邀请,高小霞距离博士毕业仅剩一步之遥,而美国正对中国科研人才实施出境禁令,他们以探望病人为由,才艰难获准回国。 回国后,徐光宪入职北京大学化学系,此后数十年间,他三次切换科研领域。 最初深耕量子化学,随后响应国家号召转向核燃料萃取,五十岁时又跨界挑战稀土分离技术。 文革期间,他和妻子被下放到江西农场,每天扛着锄头劳作,休息时便用树枝在地上推演化学方程式,即便身处困境,也从未放下对科研的执着。 有人曾问他为何频繁改变研究方向,他只是平静回应,国家需要什么,他就研究什么,这份纯粹的坚守,在浮躁的科研环境中尤为可贵。 稀土分离曾是世界级难题,镨钕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极为相似,国际上普遍采用的离子交换法效率低下,无法满足工业需求。 1972年,国家将分离镨钕的军工任务交给徐光宪,这对当时主要研究核燃料的他来说,是全新的挑战。 他没有沿用国际主流技术,而是大胆提出串级萃取的新思路,选用季铵盐-DTPA推拉体系开展实验。 实验室里,两百个分液漏斗整齐排列,徐光宪每天清晨六点就到岗,亲自摇晃漏斗,控制萃取比、温度和pH值,一次实验周期长达百天,只要出现微小偏差就全部重来。 为了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工业生产,徐光宪八次深入包头钢铁厂。 厂区烟尘弥漫,他戴着安全帽钻进车间,蹲在管道旁记录数据,甚至爬上梯子敲击堵塞的管道,溶液溅满裤子也毫不在意。 通过反复调试,他发明了三出口工艺,构建起长箱流水线,让稀土原料从一端进入,另一端就能分离出三种高纯度组分。 这套技术将镨钕纯度从98%提升至99.99%,处理效率大幅提高,更重要的是,相比传统方法,污染排放降低90%,能耗减少60%,被联合国列为绿色提取技术的典范。 技术突破后,徐光宪并未止步。他推动构建了从开采、分离到精炼、应用的完整稀土产业链,2007年,在他的推动下,国家出台稀土限产政策,整合相关企业,建立战略储备制度。 此前,西方企业掌控全球稀土定价权,中国稀土原料低价出口; 而随着徐光宪技术的推广,中国逐渐掌握全球90%以上的稀土提炼能力,迫使美日等国的稀土企业减产,国际稀土价格随之调整,中国也在中美贸易战中获得了重要的战略回旋空间。 他还前瞻性地指出,稀土在量子计算、可控核聚变等前沿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议聚焦高附加值应用,为产业升级指明方向。 为了让技术惠及更多企业,徐光宪从1978年开始举办全国串级萃取讲习班,免费发放技术资料,手把手指导学员操作。 他编写的《物质结构》教材发行量达二十万册,培养了近百名博士,这些学生后来大多成为稀土领域的领军人物。 晚年的徐光宪身体衰弱,仍坚持每天工作五小时,指导博士论文,延续着对科研事业的热爱。 徐光宪用一生践行了科研报国的初心,他的串级萃取技术不仅打破了西方垄断,更让中国在稀土领域占据全球主导地位。 作为稀土之父,他的创新勇气、务实精神和爱国情怀,至今仍在影响着新一代科研工作者。 从实验室的分液漏斗到全球稀土产业链的主导权,徐光宪用行动证明,真正的科学家,永远把国家需求放在首位。 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对此事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讨论,感兴趣的可以点击头像加关注,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我们下期见。 信源: 原文登载于澎湃新闻2022年08月11日关于《科技人物 | 徐光宪:中国稀土之父,打破西方垄断噩梦》的报道
原来我国之所以在稀土方面占据如此巨大的优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个名叫徐光宪的大科
一叶知大事
2025-10-19 13:51:0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