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反制后,新西兰叫停韩企造船合同,宁赔27亿,也要让中国接手 新西兰这次真不装了。 在中方出招反制之后,作为“五眼联盟”铁杆成员的新西兰,突然砍掉了一个跟韩国造船厂合作了六年的大型项目,扔下27亿人民币的违约金,转头就把订单交给了中国船厂。 这不是“临时起意”,而是一次有点“打脸”性质的转向:原本是想跟盟友站队,结果反而亲手把机会送到了中国人手里。 一边是40亿纽币的深坑,一边是更快更省更稳的中国方案,新西兰终究还是选了后者。 这个项目叫iRex,是新西兰政府2018年启动的大型渡轮更新工程,原本的想法很美,计划建造两艘新能源渡轮,替换掉已经服役40多年的老旧船只,但谁也没想到,这个项目从一开始就走上了“失控”的轨道。 起初预算定在7.75亿纽币,折合人民币大约34亿,听起来还算合理,但问题是,这艘船的设计越来越复杂、尺寸越来越大,最后竟然需要连港口都一起重建。 到2024年时,预算已经膨胀到了近40亿纽币,原地翻了五倍,这下子,新西兰政府坐不住了。财政压力加上项目进度遥遥无期,最终决定,砍。 这一砍,直接支付给韩国船厂6.71亿纽币的违约金,折合人民币大约27亿,相当于花钱买个教训。 但这笔“学费”并不是白交的,新西兰政府随即将目光转向了中国,选择与中国的广船国际展开合作,重新启动项目,这一次,方案换了,心态也变了。 中国船厂给出的方案比原计划更务实:200米长的渡轮刚好适配现有港口,不用动工改建码头;合同价格是固定的,不会像之前那样越做越贵;交付时间设定在2029年,一切都写在纸上,明明白白。 这背后当然不只是技术和效率的胜出,更有国际局势的微妙变化,过去几年,美国联合“五眼联盟”国家,对中国造船业进行各种限制和打压,甚至点名中国船企是“国安风险”。 在这种背景下,新西兰作为联盟成员之一,原本是被期待“站队”的。但这次,它却在关键时刻选择了“跳船”,不但不配合制裁,反而把中国企业请进了核心项目里。 这让外界震惊,也让人重新思考:意识形态的站位,真的能对抗现实的账本吗? 新西兰交通部长对媒体表示,选择中国,是因为“中国方案更专业、更可靠、更符合新西兰纳税人的利益”,这句话虽然听上去平静,但背后却是一次不小的政治释放。 其实这场转向也不是孤例,从基础设施到新能源项目,越来越多国家在理性权衡成本、效率和实际利益之后,开始重新审视中国制造的价值。 特别是在欧美高通胀、预算紧缩的大背景下,像中国这样能按时、按价交货的合作方,反而成了“稀缺资源”。 而韩国这边,掉了链子不止一次,近几年,包括造船、电动车电池、芯片制造等行业都频繁传出“订单流失”或“项目延迟”的消息。 iRex项目的失败,更像是一个缩影,韩国造船业虽然在技术上有底子,但在控制成本和应对全球市场压力方面,显然已经有点跟不上节奏。 新西兰这次砍单,某种程度上是“用脚投票”,而对中国来说,这不仅是一次商业胜利,更是国际信任的一次体现。 你可以打压中国制造,但你无法否认它的性价比和执行力,当“政治正确”遇上“财政赤字”,再固执的盟友也得重新算账。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即便面临来自美国的强大压力,新西兰依旧敢做出这个决定,不是它不怕美国,而是它更怕自己继续往40亿纽币的大坑里跳,而中国这边,显然也早有准备。 近年来,中国造船产业不断升级,从传统货轮、油轮到高端客滚船、极地科考船,样样都能接单。 广船国际等企业不仅技术成熟、造价合理,而且交付周期短,服务也更灵活,这些优势,正是欧美国家当前最缺的。 所以,新西兰这次“转身”,并不是突发奇想,而是权衡再三之后的务实之举,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决定或将引发连锁反应。 当一个“五眼联盟”国家都开始选择中国船厂时,其他国家是否还会继续执着于意识形态?还是也会考虑一下“花最少的钱办成最多的事”?这是摆在很多政府面前的现实问题。 总结来看,新西兰这次“砍单改投”,既是一次经济理性的回归,也是对全球供应链格局的又一次提醒:别总想着靠政治划线,真正能解决问题的,还是那些能干实事的伙伴。 27亿人民币的违约金,不是小数目,但新西兰砍单换手的这个决定,恐怕是近年最“值”的一次选择。 现实很骨感,政治不能当饭吃,谁更靠谱,市场最清楚,全球化的棋局里,动口不如动手,能干活的,才有话语权。 信息来源:取消韩企项目 新西兰选择中企造船——人民网
中方反制后,新西兰叫停韩企造船合同,宁赔27亿,也要让中国接手 新西兰这
顾议史实
2025-10-18 15:41:0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