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不食人间烟火”的直播:当3.9元馒头成了“努力挣钱”的考题 在餐饮消费

寂寞的小哥 2025-10-18 03:25:33

一场“不食人间烟火”的直播:当3.9元馒头成了“努力挣钱”的考题 在餐饮消费的江湖里,一个馒头卖3.9元本是市场定价的寻常事,却因一位博主“嫌贵就该努力挣钱”的言论,演变成一场关于消费认知与民生烟火的舆论风波。这场直播,像一个悬浮在现实之上的气泡,将“不食人间烟火”的傲慢暴露无遗。 一、馒头的价格与生活的重量 西贝的馒头,是面食工艺的精致呈现,也是品牌溢价的市场选择,3.9元的标价在其品牌定位与消费场景中或许有迹可循。但对于广大普通消费者而言,馒头是一日三餐的刚需,是菜市场里几毛钱的烟火气,是衡量生活成本的微小标尺。当博主将对价格的质疑简化为“不努力挣钱”的道德评判时,便割裂了消费选择与民生现实的联系。 他看不见凌晨五点菜市场摊主为几毛差价的吆喝,看不见工厂流水线上工人因加班费的计算而纠结,看不见无数普通人在“生存”与“生活”间的精打细算。一个馒头的价格,在不同群体的生活里,承载着截然不同的重量——于他是“努力挣钱”的考题,于更多人是柴米油盐的日常。 二、直播滤镜下的“何不食肉糜” 直播镜头里,精致的就餐环境、博主轻松的神态,构建了一个脱离大众消费语境的闭环。他以“努力挣钱”的鸡汤式宣言,将消费能力的差异归因于个人努力程度,却无视行业收入差距、经济周期影响、民生保障体系等复杂的现实因素。 这种逻辑,恰似古代“何不食肉糜”的现代翻版,用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消解了普通人对合理消费价格的讨论权。在他的认知里,消费市场只有“努力者”的精致选择,没有“普通人”的性价比考量,直播的滤镜,滤掉了人间烟火的温度,只剩下空中楼阁的虚妄。 三、烟火气里的消费公平与共情 餐饮消费的多元生态,本就该容纳米其林的精致,也该保留路边摊的实惠。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不是“不努力”的佐证,而是对消费公平与价值匹配的朴素追求。西贝可以有3.9元的馒头,菜市场也该有几毛钱的馒头,这才是人间烟火的真实模样。 真正的消费认知,不该是站在云端的评判,而应是带着共情的理解——理解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选择,尊重市场定价的多元逻辑,更明白“努力挣钱”的鸡汤,填补不了民生现实的沟壑。这场直播的争议,本质是“悬浮式认知”与“烟火气生活”的碰撞,提醒着每个身处舆论场的人:莫让直播的滤镜,隔绝了对人间真实的看见。 当我们谈论一个馒头的价格时,谈的从来不是“努力与否”的个人叙事,而是消费市场的包容度、民生生活的烟火气,以及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共情与理解。少一点云端的评判,多一点人间的共情,才能让消费讨论回归理性,让生活的烟火气,在多元的市场里,温暖而真实地燃烧。

0 阅读:38
寂寞的小哥

寂寞的小哥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