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欧美死活不肯给中国大飞机适航证会如何?说句不好听的,如果拿不到欧美的适航证,C919还真干不掉波音,对新飞机来说,这张证就是跨入国际市场的“门票”,没有FAA和EASA的同意,它就不能在欧美上空飞,而买家也很看重心理安全感:只要欧美认可了,那飞机就值钱、也更靠谱。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C919,这个名字已成为国产大飞机的代名词,近年来,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崛起,C919象征着技术自信和产业升级,但在广阔天空下,这架飞机的全球征途并非坦途,对C919而言,一纸适航证像是一道看不见的门槛,横亘在本土辉煌与世界舞台之间,这张证书,看似简单,却凝聚了技术、市场、规则和利益的多重考量,C919的突围之路,既有现实考验,也承载着产业变革的希望。 适航证的分量远超普通合格证,FAA和EASA这两个名字,在全球民航领域几乎等同于“金标准”,他们制定的规范成为全球百余国家的直接参考对象,没有他们的认可,任何新机型都难以堂而皇之地飞入欧美乃至全球大部分天空,对于C919来说,适航证不只是一个技术盖章,更是一张全球市场的门票,没有它,许多潜在市场注定与C919隔绝。 在适航证背后,规则的力量比技术本身更为深刻,FAA和EASA的标准为何成为行业规则?归根结底,是欧美数十年在航空产业的积累,技术之外,更有市场主导权和规则制定权的双重护航,C919要想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规则制定者的审视,这种格局下,后来者不仅要证明自身能飞,还要接受一整套由他人主导的评判体系。 适航证还不仅仅是技术壁垒,更是一层商业壁垒,没有FAA和EASA的背书,C919即使性能优越,也难以获得全球航空公司的信任,毕竟,购买一架飞机不仅仅是采购一件商品,更是对安全与可靠性的长期投资,适航证在全球范围内,几乎成了商业信誉的“通行证”,C919想要拓展国际市场,必须打破这层无形的信任壁垒。 回到市场本身,C919的现实战场首先是中国,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给C919的成长提供了天然温床,在政策扶持下,国产大飞机在国内航线上获得了宝贵的运营机会,东航、南航等航司纷纷将C919投入热门航线,快速积累运营数据,这些真实的运营表现,为C919的技术迭代和市场推广积累了坚实基础。 除了中国国内,C919的海外突破点正在新兴市场逐步展开,东南亚、非洲和南美等地的航空公司普遍对价格更为敏感,适航标准相对灵活,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航司开始关注C919的性价比优势,订单的增长,不仅仅来自技术层面,更源于对中国制造的认可和对多元选择的渴望,相比欧美市场的高门槛,新兴市场成为C919积累客户和运营经验的现实选择。 俄罗斯的苏霍伊SSJ100就是前车之鉴,即使技术合格,若无法取得欧美适航证,最终也只能困守少数本土市场,C919的全球化梦想,也需要跳出“能飞就能卖”的误区,技术与市场的双重验证,缺一不可。 在技术领域,C919的突破同样体现为产业链的蜕变,起初,国产大飞机对外部零部件存在高度依赖,但在外部环境压力下,国产化进程明显提速,近年来,从发动机到航电系统,再到复合材料,国产化率逐年攀升,供应链安全和自主可控成为C919背后更深层次的产业战略,这种逆势成长,让中国航空工业具备了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C919的技术升级不仅体现在零部件国产化,更反映在整体性能提升上,新型复合材料和智能航电系统的应用,使得飞机在燃油经济性和运行效率方面达到新高,运营数据的积累,则进一步反哺技术升级,百万旅客的安全飞行和十万小时的实际运营,都是C919实力的实证。 面对欧美的“适航壁垒”,中国并未一味被动等待,通过签署双边适航协议、推动多边认证合作,C919逐渐在新兴市场打开通路,与近三十个国家实现适航互认,成为中国制造绕开传统壁垒的新路径,尼日利亚、南非等国家更是主动推动本国法规与中方标准对接,创造了适航认证的“绿色通道”。 新兴市场的认可,不仅带来了实际订单,也提升了C919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影响力,越南、阿根廷等国的航司陆续下单,表明市场对安全、可靠和高性价比的认可,正在逐步替代以往对单一标准的依赖,C919的市场拓展模式,正从“求认证”转向“定标准”,逐步实现从跟随到引领的转变。 交易方式的创新也为C919的国际化增添了新色彩,以物易物、收益分成等灵活模式,降低了采购门槛,吸引了更多新兴市场客户,这些创新手段,拓宽了国产大飞机的市场边界,也为全球航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欧美垄断数十年的市场格局,被逐步撕开一道道缺口。 信息来源:新京报--两会热点|C919频“出海”飞行展示,美欧适航证是必选项吗?
台湾新党副主席李胜峰:我跟赵少康相处一辈子也算是很好的朋友,听到蔡正元这几天这样
【19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