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续航翻倍了,中科院制造的新型固态电池,一次充电跑1000公里

李子橱 2025-10-17 19:52:36

最近,中科院那边搞出了能量密度超过500Wh/kg的固态电池,循环性能还相当稳。这意味着什么?简单讲,就是同样重量的电池,续航翻倍了。

以前电车跑远途总得惦记充电桩,以后可能真能一口气跨省,比如青岛开到天津,中间不用补电。 这事情说起来还挺有画面感的,有一位研究员不小心把一块指甲盖大小的电池放进测试柜,48小时之后数据跳出来,能量密度冲上了500Wh/kg,循环300次仍然能保持九成以上容量。

而且这次突破的关键,是解决了全固态电池中“固-固界面”的老难题。他们用一层“富碘界面膜”让金属锂和电解质贴合得更紧密,不再需要传统那些笨重的加压装置。这不仅提升了安全性,还把成本压了下来。 而且你看,能量密度提上去的同时,材料反而更省了。用硫,氯化物这些便宜东西替代贵金属,成本降了18%,电池包也轻了13%。这就不只是“跑得远”的事,更是“跑得省”。

对普通用户来说,将来可能用差不多的价钱,买到续航多一倍的车。再加上固态电池支持5C快充,十分钟补能八成,充电像加油一样方便,这体验差距,一下就拉开了。 但我倒觉得,技术突破固然令人兴奋,真正落到老百姓能用上、用得起,还得看量产和配套。 中科院团队说2026年小批量上车,宁德时代、比亚迪也说2027年左右大规模量产。听起来是不远,但实验室的数据和真实路况,长期耐用性之间,往往还隔着大量的工程优化。而且一旦量产,供应链能不能跟上,成本会不会又被原材料带偏,这些都是现实问题。

还有一点,续航变长并不意味着所有问题都解决了。比如北方极低温环境下的性能稳定性,目前说-30°C容量保持率八成,但实际用车场景复杂得多,未必每个人都体验得到实验室效果。 再比如,电池做薄了,空间变大了,整车设计确实更自由,但安全性验证,维修便利性等等都还需要时间沉淀。

不过总的来说,我挺看好这个方向。它不像某些纯营销的概念技术,而是实打实从材料、界面工艺上做创新。 一旦成功落地,不止是车能跑更远,整个用电逻辑、出行习惯,甚至能源结构都可能慢慢改变。以后电车或许真能摆脱“城市代步”的标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台车。

所以续航一千公里,只是开始。下一步,是怎么让这样的技术惠及更多人、跑得更远、更安全。

0 阅读:85

猜你喜欢

李子橱

李子橱

我们是高人,大大大的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