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汉,男子要陪同患癌父亲手术,发信息跟总经理请假7天,总经理没回消息,男子又打电话请假。男子返岗后就被告知不用再负责采购工作,并被移出采购群,没过多久公司以旷工为由将男子辞退。男子申请劳动仲裁获赔偿,公司不服起诉拒绝支付赔偿,法院判决意料之中。 一张3.3万余元的法院判决书,撕开了一个职场里司空见惯却又极其危险的场景:当员工十万火急地请假,领导一句轻飘飘的“知道了”然后就没了下文,这到底是默许,还是员工在“顶风作案”? 这事发生在湖北武汉。2021年10月,王先生入职一家建筑公司,出任采购专员。作为家中独子,他承载着家庭的殷切期望,于工作中恪尽职守、勤勉奋进,一心不负家人所托。2024年初,厄运猝然降临。他父亲被诊断为肝癌晚期,病情急剧恶化。如箭在弦,一场手术刻不容缓,亟待为生命争得一线生机。 3月15日晚,心急如焚的王先生给总经理李先生发了条长微信。他详述父亲病危、自己为唯一陪护人之事,又将手头工作进度与交接方案罗列清晰,言辞恳切地希望获批7天假期。 可微信发出去,石沉大海。他旋即再次拨通总经理的电话,听筒里很快传来简洁回应,仅有掷地有声的三个字——“知道了”。王先生心想,这应该是同意了吧。 谁也没想到,这句“知道了”背后,是一个巨大的陷阱。 王先生因于老家悉心陪护父亲手术,直至3月28日方返回武汉。在此期间,他前后实际缺勤达8个工作日,展现出对家人的深情照料。可他一回公司,天都变了。采购工作已经交给了别人,自己也被踢出了所有工作群。 未几,一纸解雇通知掷于他跟前,解聘缘由为“擅自旷工”。旷工时段自3月16日至28日,此行为被判定为严重违纪。 王先生不服,申请了劳动仲裁,拿着微信和通话记录当证据。经仲裁裁决,该公司的解雇之举有违法律规定,系违法解雇。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公司理当向被解雇员工给予相应的赔偿。公司愤懑难平,全然不服,未做丝毫妥协,径直将王先生诉至法庭,欲以法律途径一决高下。 法庭上,公司的逻辑很“硬核”:我没明确批准,你就不该走,我的沉默就等于拒绝。公司还说,王先生没走正规请假流程,而且年假春节时就休完了。 但王先生的反驳很简单:公司从没告诉过我什么叫“正规流程”,而且在我父亲手术那段最关键的时间里,公司连一个问询或提醒的电话都没有。 法院的天平,这次没有偏向冷冰冰的规章。法官判定,员工请假陪护癌症晚期的父亲做手术,此等事宜具备无可比拟的紧迫性与合理性,其情可悯,理当支持。 更关键的是,管理者在收到员工如此清晰、紧急的求助后,选择已读不回和模糊回应,这本身就是一种管理上的失职。 法院把举证的皮球踢给了更强势的公司一方:你得拿出证据,证明你明确拒绝过王先生,或者提醒过他流程不对。公司拿不出来。 在人命关天的大事面前,僵化的“程序”必须让步于人之常情。这是法律传递出的温暖信号。 2024年10月,一审宣判,公司需向王先生支付赔偿金,金额达3.3万余元。此判决明确了公司责任,为王先生权益保障给出了司法回应。公司对一审判决不服,旋即提起上诉。今年三月,二审法院审理后,径直驳回其上诉请求,维持原判。此举充分彰显了司法裁判的严谨公正与无上权威。 这3.3万,不仅仅是《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双倍赔偿金,它更像是一张罚单,罚的是管理层的冷漠与不作为。 对企业来说,这点钱或许不算什么,但背后看不见的损失更大:公司的名声坏了,在职员工心里会怎么想?以后还怎么招揽优秀的人才? 这起案子给所有管理者上了一课:在现代职场,沉默不再是金,而可能是一张随时会兑现的昂贵账单。一家睿智的企业,其制度应富涵温度,旨在解决问题。而非在员工陷入困境、最需帮扶之际,沦为背后伤人的利器,如此制度,方显企业担当。 说到底,同理心不仅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高级的风险控制能力。
湖北武汉,男子要陪同患癌父亲手术,发信息跟总经理请假7天,总经理没回消息,男子又
绾玉说
2025-10-17 11:28:4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