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3月的一天清晨,山西灵石县天石新城门口,三个硕大花圈赫然摆放,不是为亲人哀悼,也不是祭奠英烈,而是送给即将调走的县长耿彦波。那一刻,群众围观起哄,有人拍手叫好,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当时,灵石作为资源枯竭型贫困县,财政收入一年不过1亿,县城面貌陈旧,经济结构单一,年轻人外流严重。1995年,37岁的耿彦波上任灵石县县长,一上任就提出投入数千万元修复王家大院,打造山西文化旅游拳头产品。这一决定瞬间引爆争议,反对声不断,有人骂他“耿疯子”。 当下,文化旅游产业对地方经济转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许多资源枯竭型城市都在探索转型之路,灵石就是典型例子。而耿彦波在当时就敏锐地意识到文物就是资源,文化就是产业。这与如今各地大力推动文旅融合,实现经济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不谋而合。 从全国范围看,类似灵石这种资源枯竭型城市不在少数。比如甘肃的玉门,曾因石油资源枯竭陷入发展困境,后来通过发展旅游等产业才逐渐走出困境。相比之下,耿彦波在灵石的决策更具前瞻性,他提前布局文旅产业,为灵石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在耿彦波推动王家大院修复过程中,当地媒体舆论导向也发生了转变。起初,媒体多报道反对声音,但随着工程推进,逐渐开始宣传王家大院的文化价值和旅游潜力。这种舆论转变也影响了民众态度,从最初的误解到后来的认可。 耿彦波调任榆次和大同后,也面临类似争议。在榆次,他主导榆太路改造项目,通过商铺开发筹资1亿多元,缓解交通堵塞;在大同,他提出“一轴双城”战略,将煤城改造成北方旅游重镇。离任时,全城万人自发送行。这说明他的治理理念在不同地区都取得了成功,具有普适性。 当下,地方政府在推动文化旅游项目时,常面临资金筹集难题。耿彦波在灵石时,压缩开支,减少行政费用,亲自争取专项资金,这种解决方式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如今各地发展文旅产业,资金问题仍是关键,耿彦波的经验值得学习。 耿彦波在灵石时,政策效益未立刻显现,被民众误解。但几年后,王家大院成为国家4A级景区,门票收入突破2000万元,带动就业和旅游收入翻番。这让我们看到,政策的效益有时需要时间沉淀。 如今,耿彦波虽已离开灵石,但他留下的战略蓝图和前瞻性思维,依然影响着灵石的发展。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地方发展中,要有长远眼光,不能只算眼前账。那些曾被误解的投资,往往才是地方转型的关键支点。 信源:山西晚报《王家大院:从废墟到4A景区的涅槃》2025年8月4日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或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2000年3月的一天清晨,山西灵石县天石新城门口,三个硕大花圈赫然摆放,不是为亲
惜陈谈娱乐
2025-10-17 06:50:50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