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外长正式宣布 10月16日,俄外长拉夫罗夫15日表示,在俄美两国总统阿拉斯加会晤后,很多人产生了一种印象,即俄美关系已开启新的篇章。两个月过去后,可能会产生另外一种印象,即这一谨慎的乐观有些为时过早了。 熟悉拉夫罗夫的人都清楚,这位执掌俄外交部二十余年的老将从不是会粉饰太平的人。他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学的是斯里兰卡的僧伽罗语,却在半个多世纪的外交生涯里,把对抗西方的强硬刻进了骨子里——这背后藏着太多俄罗斯被辜负的过往。1994年他刚任驻联合国代表时,亲眼见俄罗斯以默认北约东扩为代价换取融入西方的机会,最终却连期待的经济援助都成了泡影,那些援助金额甚至不及美国GDP的万分之五。2008年俄格冲突时,他对着西方记者的镜头直言不讳,把北约的扩张野心戳得明明白白。 这次阿拉斯加会晤本就透着蹊跷。8月15日的会面被渲染成"破冰契机",普京甚至坐上了特朗普的总统专车,可原定6小时的会谈缩成了2小时45分,连工作早餐都直接取消了。拉夫罗夫当时没多说什么,心里恐怕早有预判——他太了解俄美关系那套"重启-死机"的循环了。冷战结束至今三十多年,这样的戏码演了十轮,叶利钦的"尊严外交"落空过,普京的反恐合作也没能换来回馈,每次短暂的缓和后总有新的冲突冒头。 两个月后的今天,拉夫罗夫的判断被彻底印证。美方放出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导弹的风声,这可是他明确警告过的"最危险局面"。更讽刺的是,特朗普会前喊着"停火优先",会后却改口支持乌方"收复领土",这种反复在拉夫罗夫看来早不新鲜。他见过小布什勾肩搭背称"朋友",转头就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也见过奥巴马谈"重置按钮",转身就推动北约东扩。 有人说拉夫罗夫是"冷战余孽",可这位爱弹吉他、写过校歌的外长,不过是把国家的伤痕记在了心里。他在阿尔泰山区漂流时敢驾木排闯激流,在联合国安理会却从不让步——2000年为南联盟代表被拒入场愤而离席,如今又为"战斧"导弹问题强硬表态,本质上都是在捍卫俄罗斯的底线。俄美副外长里亚布科夫说和平势头被欧洲扼杀,可拉夫罗夫比谁都清楚,真正的症结是两国从未建立起平等的信任。 从叶利钦到普京,从驻联合国代表到外长,拉夫罗夫见证了俄罗斯从"乞求融入"到"挺直腰杆"的全过程。他的谨慎不是悲观,而是见过太多虚假希望后的清醒——当美国仍在推动北约扩张,当"战斧"导弹的威胁悬在头顶,所谓"新篇章"不过是镜花水月。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美参与打击俄腹地!普京将亮杀手锏,中方趁势夹击,特朗普犯大错。特朗普彻底不装了,
【4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