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内河航运中心”缘何落子济宁

新浪财经 2025-10-17 03:52:23

转自:中国改革报

全国内河智能化集装箱示范港——龙拱港

山东新能船业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

济宁市高等级内河航道网

□高峰武剑

□本报记者尹明波

鸟瞰长江以北,放眼齐鲁大地,京杭运河联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和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等多个国家战略。这一“黄金水道”济宁段,是山东内河航运绝对主力,济宁市规划航道里程1100公里,其中京杭运河济宁段主航道210公里,占全省80%、京杭运河24%,居14个运河沿线通航城市首位。

国家建设交通强国、航运强国,“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济宁迎来“建设北方内河航运中心”历史性机遇,这也是山东省委、省政府所赋予的重大使命。近年来,济宁市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关于交通强国、航运强国的重要部署,认真落实山东省关于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建设的要求,坚持用好改革“关键一招”、用活创新“第一动力”,强港航、畅物流、兴产业、优服务,全力以赴“建设北方内河航运中心”,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顶层设计顶格推进

山东已把内河航运上升为省级战略。山东省政府专门出台了《山东省加快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和《关于支持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从资金、要素、政策等方面给予全方位保障。本报记者梳理发现,2021年2月《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济宁“北方内河航运中心”城市定位,《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提出完善“一纵两横、三干多支”内河航道网、构建以济宁港为主要港口的内河港口集疏运体系,2023年6月《山东省加快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提出,“把京杭运河(黄河以南山东段)打造成鲁西南高效对接长三角地区的黄金水道”,济宁内河航运上升为省级战略。

今年1月,山东省委书记林武在参加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济宁代表团审议时,提出“持续擦亮‘运河之都’品牌,加快建设北方内河航运中心”的新定位、新要求。7月,《山东省港口与航道布局规划(2025—2035年)》明确了京杭运河“骨干航道”、济宁港“核心内河港”的布局定位。

济宁市委、市政府抢抓内河航运发展重大机遇,把内河航运作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推动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以《济宁港总体规划(2035年)》为引领,以现代港航物流突破战略为牵动,以健全港航监管服务体系为支撑,着力提升航道、港口、多式联运、数字化能级,培育壮大现代物流、大宗贸易、临港园区、运河旅游,港航经济突飞猛进。2020年5月组建济宁港航发展集团,2022年3月成立市现代港航物流发展指挥部,2023年8月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实施现代港航物流战略推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动内河航运提档升级、全面振兴,建设山东对内陆和国际开放的桥头堡。今年1月召开的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济宁“建设北方内河航运中心”的总体定位,近期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关于加快推动北方内河航运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总体发展思路。8月召开的全市加快打造北方内河航运中心推进会议,更是要求举全市之力建设北方内河航运中心,持续擦亮“运河之都”品牌。

聚焦“建设北方内河航运中心”目标定位,济宁市站位全局、高位统筹、一流标准、协调推进,用系统思维和新发展理念指导推进内河航运发展。比如,坚持规划引领,全面修订《济宁港总体规划(2035年)》,优化“一港八区”整体布局,构建“一轴引领、两翼协同、五区带动、全域融合”港产融合新格局;创新工作机制,整合港航资源,推动低效零散码头向重点港区集聚;成立市港航物贸与港产城融合发展指挥部,实现港航发展握指成拳;强化政策赋能,出台《关于加快实施现代港航物流战略推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一揽子政策文件,颁布全国首部京杭大运河岸线保护地方性法规《济宁市大运河岸线保护管理条例》。

在济宁市政府新闻办8月21日组织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济宁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陈鹏表示,济宁将聚焦建设北方内河航运中心,聚力推动港航基础能级大跃升、现代多式联运体系建设、现代港航物贸产业跨越发展和现代航运智慧化绿色化转型,助推内河航运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通江达海全面起势

2020年以来,济宁市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港航业营收年均增长24%、132%、16%,2024年全市港航业营收超800亿元。今年1~9月的数据更是显眼:完成吞吐量8624.9万吨、35.5万标箱,分别同比增长16.3%、19.1%,稳居全省内河首位,预计全年吞吐量突破1亿吨,跨入内河亿吨大港行列。

不止于此。今年2月,济宁成功入选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港航事业再次迈上发展新台阶。目前,济宁市京杭运河通航里程、船舶运力居京杭运河14个沿线通航城市首位,运营港口泊位156个、占全省内河的55%,其中千吨级以上泊位达到103个、占全省内河的68%;梁山港列入国家储备煤基地、国家第四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梁山港、龙拱港入选全省多式联运“一单制”试点,形成“一单制”全程物流新模式,实现铁路集装箱直接下水。

值得一提的是,济宁市聚焦“四个关键”,全力提升港航发展能级,成效显著。提升航道能级,规划航道47条、总里程1100公里,建成山东内河首条二级航道,形成“一干(双线)十二支”高等级航道网,畅通济宁辐射“一带一路”,联通长三角、闽三角和珠三角的水运大通道,物流成本降低10%至30%。提升港口能级,加快打造梁山港、主城港、微山港3个亿吨级港口群和五大重点作业区,梁山港建成江北最大内河港,龙拱港建成全国内河集装箱智能化示范港,率先启用清洁能源新能源车船和港作机械,建成运行山东内河第一个水路运输类海关监管作业场所。提升多式联运能级,布局“五纵五横”高速公路网,转场通航济宁大安机场,规划铁水联运港口8个,建成运营疏港铁路专用线5条,“公铁水空”多式联运体系日益完善。提升数字化能级,发布《内河智慧港口建设指南》,编制《内河智慧航道建设指南》,建成山东内河第一张电子航道图,创新打造“济港通”平台,实现辖区航道、港口、船闸、船舶全程可视化动态监管。

围绕“建设北方内河航运中心”,济宁市把现代港航物流发展摆在突出重要位置,全力畅通道、降成本、增效益,实现跨越式发展。港航物流发展迅猛,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两项主要指标取得历史性突破,港口货物吞吐量连续三年保持30%以上增长、稳居全省内河首位,集装箱吞吐量连续三年翻番。创新打造融汇数易平台,构建“交易+物流+金融+数据”四位一体的服务体系,推动大宗商品交易从传统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今年1~8月完成大宗商品贸易总量3839.4万吨、贸易额537亿元。

济宁连续3年组织全市重点企业开展“企业进港口”活动,协助济宁能源等港航企业沿瓦日铁路、京杭运河、长江举办推介会、洽谈会、招商会,济宁能源跃升中国企业500强第213位、济宁港航集团跃升中国物流企业50强第16位。济宁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党委书记、主任谢艳震告诉记者,目前全市三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达到360公里、占全省的58%,微山船闸、韩庄船闸实现双线通航,2000吨级船舶、万吨级船队从济宁通江达海,港航物贸覆盖全国20个省份、152个城市,国际物流拓展至19个国家。

港产融合绿色发展

为加速临港产业集聚,济宁市规划了以运河为主线的“一轴七园”临港产业布局,梁山港煤钢物流园入选“全国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创新发展典型案例”、去年营收突破150亿元,济州港江北粮食物流园总仓容量达16.7万吨、粮食贸易增长近5倍。太平港投产全国首个内河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入选国家重要产业战略备份基地,今年6月份开始为法国达飞海运集团建造182标准箱纯电动力船舶,标志着我国制造的纯电动力内河集装箱运输船舶首次出海、驶向全球。

立足培育现代物流、大宗贸易、先进制造“三大产业”,济宁市采取一系列措施,引导推动港产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实施集装箱运输倍增行动,开通内河集装箱航线29条、外贸内支线5条,构建起以多式联运、绿色智慧及供应链为核心的港航物流体系。大力发展大宗贸易产业,上线运营融汇数易平台,在上海、海南和新加坡等地布局港航贸易中转基地,推动济宁港由“装卸港”向“物流港”“贸易港”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产业,推动港口和产业高效协同、深度融合,梁山港煤钢产业园具备年加工及仓储煤钢100万吨、制造集装箱3万标箱和运输专用车1万台能力,跃进港智慧新钢共享加工中心建成投用,全国内河首个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投产,具备年造新能源船舶240艘、维修100艘的生产能力。

在推动航运“绿智”转型方面,济宁的做法、经验同样可圈可点。该市以试点示范为引领,争取港口功能优化提升、电池动力船舶配员、近零碳港口等国家和省级试点12个,争取7个航道项目纳入部省重大项目,并发布了省、市港航地方标准3项。此外,龙拱港荣获全国内河港口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跃进港电子煤棚、荣信港零碳货运、龙拱港多式联运3个案例入选“全省交通运输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济宁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案例获评“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山东改革精品案例”,内河航运管理服务新模式列入国家数据局重点联系示范场景、山东省唯一。

“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加快建设北方内河航运中心,是加快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保护传承运河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使命担当,是服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必然要求。”在2025年8月6日召开的加快打造北方内河航运中心推进会议上,济宁市委书记温金荣强调,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锚定“北方内河航运中心”定位,全力推进高等级航道畅通、临港产业突破、物流贸易跃升、绿色智能转型、运河文化传承创新,持续擦亮“孔孟之乡、运河之都”品牌。

就在这次推进会上,济宁市明确了“5375”思路布局,提出了14项重点任务、3项保障措施,以及建设“5大中心”目标即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商贸物流中心、公铁水空衔接的多式联运中心、港产城融合发展的产业集聚中心、具备全要素资源配置能力的航运服务中心、绿色智能化的船舶制造中心。到2030年,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达到2亿吨、五年翻一番;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150万标箱、实现3倍增长,港航产业成为济宁经济增长重要引擎。

围绕上述目标,济宁市将从6个方面入手,加快推进建设“北方内河航运中心”:坚持规划引领,为港航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聚力补短板、畅通道、扩能级,加快构建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更大力度促开放、强贸易,主动融入和服务国际国内“双循环”;突出以港聚产、以产兴城,加快建设百亿临港产业园区;锚定绿色航运、智慧港航,厚植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加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力度,持续擦亮“运河之都”品牌。

“北方内河航运中心”落子济宁,天时、地利、人和使然。

(济宁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供图)

0 阅读:4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