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韩国学者在中国待了半年后,回到韩国居然说了这么一句话:“韩国人太不了解中国人了!”这是什么情况?这位韩国延世大学的文正仁教授在北京大学做了六个月访问学者,回去就把自己的见闻整理成书。 韩国延世大学政治外交系教授文正仁,长期关注东北亚事务。2011年,他应邀前往北京大学担任半年访问学者。那时韩国社会对中国认知多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的框架,许多人视中国为发展中经济体,落后于韩国自身。这种视角源于历史媒体报道和文化输出影响,导致韩国人对中国的了解滞后。文正仁通过与多位中国学者的交流,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他返回韩国后,将这些内容整理成书,书名《探讨中国的未来》,副标题直指“颠覆对中国偏见的真诚访谈”。 这本书一出版,便引发热议,因为它系统挑战了韩国国内的刻板印象。文正仁在书中指出,韩国人常将中国想象成贫穷落后的邻国,却忽略了中国在基础设施和科技领域的迅猛进步。例如,中国高铁网络已覆盖数万公里,卫星发射频次位居全球前列。这些事实让韩国读者开始反思自家认知的局限性。书籍销量迅速攀升,第一版很快售罄,出版社紧急加印第二版和第三版,供不应求的局面持续数月。这反映出韩国社会对真实中国信息的渴求,也暴露了两国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文正仁的访谈内容直击韩国媒体对中国形象的负面塑造。韩国电视剧中,中国角色往往被描绘成配角或反派,这强化了民众的偏见,导致中国人对韩国产生抵触情绪。文正仁通过数据说明,这种文化输出加剧了双边隔阂。中国观众如今更青睐国产剧和国际内容,韩剧影响力已大幅衰退。与此同时,韩国经济对中国的依赖日益加深。韩中贸易额已超过韩美和韩日贸易额的总和,这意味着韩国出口的很大一部分依赖中国市场。 文正仁强调,韩国部分人误以为亲近美国就能随意影响中国,这种想法脱离实际。韩国政府近年政策向美国倾斜,减少了对华依赖的研究投入,导致国内中国问题专家数量下降。这进一步加剧了韩国人对中国的误解。文正仁的书不仅列举了这些结构性问题,还提供了具体案例,帮助读者理解中国发展的多面性。例如,中国空间站的建成和国产大飞机的首飞,展示了技术自主的能力。这些成就并非空谈,而是通过持续投资和创新实现的。韩国若想维持经济活力,必须正视这些变化,否则将错失合作机遇。 经济领域的具体例子最能说明韩国对中国认知的偏差。三星手机曾在中国市场占有率高达首位,但2018年相继关闭天津和惠州工厂,完全退出手机生产环节。当时三星市场份额已降至0.8%,主要因产品召回事件处理不当,如Note7电池问题在中国延缓召回,引发消费者不满。本土品牌如华为、小米、OPPO和vivo迅速崛起,它们在渠道覆盖、性价比和创新上超越了三星。华为P30 Pro的拍照技术和小米的快充能力,成为市场标杆。韩国化妆品品牌也面临类似困境。菲诗小铺撤离中国市场,伊蒂之屋关闭所有线下门店,悦诗风吟连年亏损导致门店锐减。这些品牌定价高企,忽略了中国消费者对平价高质量产品的需求。 相反,完美日记和橘朵等国货彩妆依托电商和网红推广,迅速占领年轻群体市场。韩国汽车业表现更差,2021年2月韩系车市占率仅2.5%。北京现代一度是中国第四大车企,年销量破百万,但如今工厂闲置,销量下滑严重。这源于韩国品牌在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上的迟缓,而中国本土车企已形成完整产业链。文正仁的分析显示,这些经济挫败源于韩国企业的傲慢态度和对市场变化的低估。 泡菜贸易成为韩国对中国依赖的鲜明缩影。韩国自称泡菜宗主国,但进口泡菜99%来自中国,每年超过20万吨。中国产泡菜价格仅为韩国本土的三分之一,竞争力十足。韩国高速公路服务区95%的泡菜均为中国进口,而韩国几乎未向中国出口泡菜,主要因卫生标准差异。这种不对等贸易让韩国人尴尬,却也凸显了中国农业加工的效率。 文正仁指出,韩国忽略了中国在食品供应链上的优势,导致本土产业萎缩。类似情况在其他领域频现,中国已成为韩国最大贸易伙伴,出口额占韩国总出口的四分之一。韩国若继续低估中国,将面临供应链风险。文正仁的书呼吁韩国加强对中国问题的研究,因为两国经济高度互补。忽略这一现实,只会让韩国在全球竞争中处于被动。另一位韩国学者也持相同观点,认为政治和经济不可分离,发展韩中关系对韩国至关重要。这种共识在韩国学术圈渐成主流,推动了更多跨国交流。
有位韩国学者在中国待了半年后,回到韩国居然说了这么一句话:“韩国人太不了解中国人
冰淇淋不及千金
2025-10-16 19:49:18
0
阅读: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