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德强拆蒋介石像,高喊“台湾不属中国”,国台办下定最终结局 。赖清德在我国台湾省境内强拆蒋介石的雕像,并且还高喊“台独”言论,对此国台办最终表示了态度,表示我国台湾省和大陆之间的结局?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赖清德上任以来,在“台独”问题上言辞激进、动作频频,算是毫不遮掩地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 这次对蒋介石雕像的拆除,不是偶发事件,而是早有预谋的政治安排。从历史上看,蒋介石作为中华民国的领导人,其形象在岛内原本具有相当的象征意义。 虽然近年来岛内“去蒋化”逐步推进,但多数操作仍保持一定的象征性,未真正触碰到蒋介石在台湾政治文化中的核心地位。而赖清德这次大刀阔斧地推动“强拆”,显然是要在“历史记忆”上彻底割裂与大陆的联系。 从大陆方面来看,国台办的回应并不意外,依旧是强调“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任何形式的台独行径都注定失败”。 国台办的回应稳中带硬,在表面维持平稳表达的同时,也释放了强烈的不满信号。从国家层级的立场来看,统一是不可动摇的终极目标,而赖清德的操作则被视为是在挑战这一底线。 当然,赖清德并不是第一位推动“去蒋化”的台湾领导人,早在陈水扁、蔡英文时期,这条路线就已经悄然展开。 不同的是,赖清德的动作更直接、更彻底,甚至可以说是“毫无顾忌”。这背后,一方面是因为台美关系的特殊背景让他有了更多“安全感”,另一方面也说明他想要在任期内“留下一点什么”,而拆掉蒋介石像,刚好可以成为其“历史定位”的一部分。 但问题是,拆掉雕像容易,消除历史影响却没那么简单。蒋介石虽然在历史上争议不断,但在岛内一些群体中依旧拥有一定支持,他的存在也象征着两岸曾经的制度连接。赖清德的操作实际上是在“切断历史”,而不是“更新历史”。 这场风波也暴露出台湾内部不同群体对历史认知的巨大分歧。有的民众支持拆除,认为这是一种“去独裁化”的象征;但也有不少人质疑,这样粗暴的方式是否反而制造了更多对立与撕裂。 岛内的“本土意识”日益高涨,但这并不等于可以随意改写历史,更不能以政治目的为导向,决定哪段历史该记住,哪段历史该抹去。这种选择性记忆,其实反映的是政治的短视,而非文化的成熟。 赖清德的行为虽然看似是岛内事务,但其指向性非常明确,就是要在文化和政治认同上彻底“切割”。 而国台办的回应虽然维持了一贯的风格,但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在政策、经济乃至军事层面,大陆方面可能会有更具针对性的措施出台。毕竟,任何涉及“国家统一”的核心议题,大陆都不会坐视不管。 雕像可以拆,历史不能抹。赖清德可以试图重塑台湾的文化符号,但他无法否认台湾与中国大陆之间深厚的历史联系与现实关联。 而国台办的回应,也再次表明大陆在核心利益问题上的坚定立场,不会因为外部扰动而动摇。 因此,这场雕像风波的真正意义,是警示我们看清现实:两岸关系到了一个必须正视、必须应对的新阶段。未来的路不容易走,但也必须走。 素材来源:赖清德拆蒋介石像 斥巨资为“台独”分子修公园“疯狂操弄意识形态” 2025-06-26 15:19·中国台湾网
国民党主席之争,蒋万安终于表态,洪秀柱子弟兵:国民党或分裂国民党主席选举眼下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