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国集团(G7)财长与央行行长会议将中国稀土出口管控政策列为核心议题,日本财务大臣加藤胜信抛出"联合应对"的论调,实则将正常的国际贸易规则异化为战略博弈工具,暴露出部分国家对全球供应链规律的漠视与霸权思维的延续。中国对稀土出口实施管控,是严格遵循国际法的正当行为。此次政策升级聚焦含中国技术的境外稀土产品及核心技术,覆盖开采、冶炼、磁材制造等全产业链环节,旨在封堵"拆分出口"的非法漏洞,履行防扩散等国际义务,维护全球战略稳定。这一举措符合国际惯例,民用领域稀土供应保持稳定,反而通过规范化管理提升了供应链的可靠性。G7将中国正当举措歪曲为"供应链武器化",本质上是对中国主权行为的无理指责。其所谓"协同行动"的呼吁,恰恰凸显了其供应链战略的深层困境。中国掌控全球85%-98%的稀土精炼产能,中重稀土资源占比超过92%,这种产业优势源于数十年技术积累与生态保护投入,而非所谓"市场垄断"。尽管G7早前推出"关键矿产多元化"战略,试图通过海外投资降低对华依赖,但矿产开发的长周期特性与技术壁垒,使其短期内难以重构供应链格局。美国财长贝森特宣称"中国无法主导全球供应链",这种论断更像是自我安慰——当本国精炼产能不足全球份额的8%时,所谓"集体反制"不过是空中楼阁。值得警惕的是,G7正将经济议题政治化的趋势。欧盟贸易委员谢夫乔维奇威胁"采取强硬措施",丹麦外交大臣呼吁"联合美国施压",这种将稀土问题捆绑"民主阵营"的做法,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与互利共赢原则。此前美国扬言加征10%关税导致美股暴跌的教训,已充分证明对抗性政策的危害性。全球稀土市场规模虽仅50亿美元,却牵动着电动汽车、半导体等数万亿美元产业的神经,G7的对抗姿态若付诸实施,最终将反噬自身产业生态。全球供应链的本质是利益共同体,而非地缘政治博弈的筹码。中国始终通过双边对话机制主动通报政策调整,优化合规审批流程,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G7与其沉迷于"联合对抗"的幻想,不如正视自身供应链的脆弱性,以务实合作替代零和博弈。毕竟,在稀土这类战略资源领域,遵循国际规则、实现互利共赢才是破解供应瓶颈的唯一出路。数据显示,中国稀土产业已形成从开采到高端应用的完整体系,2023年稀土永磁材料产量占全球8%,这种技术优势与产业规模的结合,正是全球供应链稳定运行的基石。
安世半导体母公司正在给他的全球客户发信函,要求客户不要擅自接受来自安世中国公司的
【38评论】【4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