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算命先生对19岁的高晓松说:“你只能活到35岁,”他听完笑了笑,不以为意,不料,34岁的最后一天,高晓松真的差点在五台山坠崖身亡,而改写他命运的,是一个小孩。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8年夏天,19岁的高晓松刚考上清华大学,家里奖励他去青岛旅行,在海边闲逛时,一个算命先生拦住了他,端详片刻后说出一句话:“你只能活到35岁,” 高晓松笑了笑,付了钱就走了,出身书香门第的他,从小接受的是科学教育,怎么可能相信这种江湖把戏。 这句话原本该随着海风飘散,可人的心理就是这么奇怪,嘴上说着不信,潜意识里却像埋了颗钉子。 高晓松后来从清华退学搞音乐,写出了《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一夜之间火遍全国,事业越做越大,名气越来越响,但每到生日前夕,那句预言总会冒出来,在心底泛起一丝涟漪。 为了求个心安,高晓松听说五台山香火灵验,从此养成了习惯,每年生日前都要去拜一拜五爷庙。 他对着五爷倾诉这一年的经历,像是在做年终总结,也像是在确认自己还活着,这种仪式感持续了十几年,直到2003年那个冬天。 那年11月,34岁的高晓松照例来到五台山,山里的冬天来得早,气温已经降到零下二十多度,大雪封山,几乎没什么游客。 他在山脚找了个当地小孩当导游,坐着一辆破旧的吉普车上山,拜完五爷庙,他照例唱了段京剧,算是告别,下山时天已经黑了,司机临时下车,车子停在悬崖边。 高晓松冻得够呛,想着打着火开空调暖和一下,他坐进驾驶座,转动钥匙的那一刻,车子突然向前冲去,原来这辆车手刹早就坏了,档位也没摘干净。 眼前是漆黑的悬崖,脚下是失控的油门,那一瞬间,高晓松脑子里闪过的就是那个预言,16年前那个下午,青岛海边,算命先生的话竟然要应验了。 就在这时,一直坐在后排的小导游突然扑了上来,一脚踩住了刹车,车轮在雪地上打滑,发出刺耳的声音,最终在离悬崖不到半米的地方停住。 高晓松瘫在座位上,后背的衣服全被冷汗浸透,他给了小孩身上所有的钱,三千块,连同对生命的感激一起。 这次经历之后,高晓松再也没去过五台山,不是因为害怕,而是他突然想明白了一件事,那个预言到底有没有应验? 从某种意义上说,应验了,如果不是那个小孩,他确实会死在34岁的最后一天,但从另一个角度看,预言又没有应验,因为他活下来了。 真正让人细思的是,这16年里,他到底是被预言困住了,还是被自己困住了?每年去五台山,表面上是求平安,实际上是在不断强化这个心理暗示。 如果当年听完就忘了,没准根本不会有这趟冬夜里的五台山之行,也就不会有那场惊险。 后来高晓松的人生继续起起落落,2011年酒驾入狱,出来后做《晓说》节目又火了一把,再后来因为言论争议淡出公众视野。 这些波折让他的心态越来越平和,不再像年轻时那样锋芒毕露,他常说那次五台山的经历改变了他,其实改变他的不是预言本身,而是那个瞬间对生命的重新认识。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预言”,可能是别人的一句话,可能是某个失败的经历,可能是内心深处的恐惧。 这些东西像影子一样跟着我们,在某些时刻会突然跳出来,关键不在于预言准不准,而在于我们怎么看待它,是让它成为前行的包袱,还是变成反思的契机。 高晓松的故事告诉我们,命运从来不是一条写好的剧本,那些看似注定的结局,往往在最后一刻会有转机。 而那个转机,可能就藏在一个陌生人的善意里,藏在一次偶然的帮助中,生命的可贵之处正在于此,它充满了不确定性,也充满了可能性。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奇葩说节目——高晓松自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