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了四十几条旧内裤,警察都头疼 今年某市连续发生内衣失窃案,一个叫余高林的小伙被抓住,竟然偷了四十多条别人穿过的东西。警察查他手机发现早从两年前就开始做这事,每次专挑晾衣杆下手。 余高林的案子曝光后,警方在他的住所搜出了整整一箱赃物——那些被他视为“收藏品”的旧内裤。这个看起来普通的年轻人,从两年前开始就在各个小区流窜,专门盯着晾衣杆上的女性内衣。这种案件让办案民警感到棘手,不是因为案件复杂,而是因为类似的行为反复出现,甚至有些嫌疑人屡教不改。 调查发现,余高林原本有个女朋友,因为某些原因离开了他。分手后,他的心理逐渐失衡,开始对女性内衣产生不正常的兴趣。第一次得手后,他内心积压的情绪似乎找到了宣泄口,从此便停不下来。每隔几天,他就要外出“狩猎”,专挑那些晾在室外、看起来穿过的内衣下手。 不是个例的怪癖 这种案件听起来匪夷所思,却绝非个例。在上海普陀区,一名90后男子潘某在三年内盗窃了上百件女性衣物。他专门选择带有蕾丝花边、卖相较好的内衣,得手后却并不带回家,而是随手扔到楼道垃圾桶里。 江苏镇江曾有一位千万富翁在公共浴池偷窃被抓;北京一位年薪40万元的博士后,17次因盗窃被拘留;浙江一名开着宝马X6的男子,竟从包子店偷零钱。这些经济条件优越的人,行窃动机显然与物质需求无关。 更令人费解的是上海网红房东郭某。她表面上是个“富家小姐”,拥有多处房产,却偷窃租客的衣物、首饰,然后在自己的视频中公然展示这些赃物。被警方抓获后,她编造各种理由解释自己的行为,最后才承认无法控制自己。 扭曲的心理需求 心理学家指出,这类行为很可能与“恋物癖”或“偷窃癖”有关。北京社会生活心理卫生咨询服务中心主任李晓童解释,恋物癖是指在强烈的性欲望与性兴奋的驱使下,反复收集异性使用的物品,是一种性心理障碍。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耿文秀认为,这类行为属于性心理变态的一种,需要通过长期治疗才能纠正。“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不能简单地把他抓到监狱里去就行了,一定要进行心理治疗。虽然在整个性犯罪中,他不属于最恶劣、严重程度最高的,但是他违背了公序良俗,会在我们的社会中造成恐慌,比如说被盗的人就会留下心理阴影。” 2024年7月,湘潭县一名男子彭某因盗窃152件女性内衣被抓获。他坦言,自己因家庭矛盾和妻子离婚后,心理产生变化,逐渐对女性内衣有了特殊癖好。“希望这次我能在高墙中治愈这种见不得人的癖好。”彭某悔罪道。 难以根治的难题 这些小偷偷内衣的目的各不相同。余高林可能是为了满足心理需求;上海的单某在失恋后偷内衣,偷一件扔一件,只为了“出气”;而潘某则承认自己只是用于“发泄”。 警方在办理此类案件时面临诸多困难。一方面,许多受害者因为被盗物品涉及隐私,且价值较小,选择不报警甚至不愿声张,这给调查取证带来难度。另一方面,即便抓获嫌疑人,简单的处罚往往治标不治本,释放后很可能重操旧业。 犯罪心理学专家指出,许多有偷窃癖的人存在性格缺陷,如自幼倔强、好强、自私狭隘。他们通过偷窃来获取快感、发泄不满或吸引别人关注。这类心理问题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和疏导,而不仅仅是法律惩罚。 社会应如何应对 面对这一现象,警方提醒居民,特别是单身女性,在户外晾晒内衣时要注意做好防盗措施。有条件的物业可以安排集中晒衣点并安装监控加强防范。更重要的是,如发现类似情况,不要因为觉得不好意思而选择隐忍,应及时报警。 从社会层面看,对这类心理问题需要更多的理解和专业干预。简单的道德谴责无法解决问题,关键是要认识到这是一种需要治疗的心理疾病。心理专家建议,当存在不健康心理或心理压力较大时,要积极面对,寻找心理咨询帮助,及时处理负面情绪,避免积压,造成心理扭曲。 余高林们的行为固然违法,也给受害者带来困扰与恐慌。然而,社会在依法处理的同时,也应思考如何建立更有效的心理干预机制,帮助这些人真正摆脱病态癖好的束缚,而不是简单地一关了之。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偷了四十几条旧内裤,警察都头疼 今年某市连续发生内衣失窃案,一个叫余高林的小伙
爱跳舞的王大姐
2025-10-16 15:48:1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