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我国一名志愿军战士,为娶一位朝鲜姑娘,选择留在朝鲜,放弃我国国籍,然

如梦菲记 2025-10-16 14:54:50

1958年,我国一名志愿军战士,为娶一位朝鲜姑娘,选择留在朝鲜,放弃我国国籍,然而当他到了晚年时,却申请数次,想恢复国籍。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8年冬天,鸭绿江边的军营里,最后一批志愿军正在收拾行李准备回国,战士们脸上都挂着笑容,三年的异国征战终于要结束了。   可是在朝鲜平安南道石岭村,有个叫王兴复的小伙子却把自己关在屋里,整整两天没说话。   这个湖北来的23岁战士,面前摆着两条路:一条通往家乡,那里有盼儿归来的老母亲;另一条留在异国,守着一个17岁的朝鲜姑娘吴玉实。   他心里清楚,选择留下意味着什么,要放弃中国国籍,要脱下这身穿了八年的军装,甚至可能这辈子都回不去了。   事情要从五年前说起,1953年停战协议签订后,朝鲜满目疮痍,需要大量人力重建,王兴复作为后勤兵被派到石岭村帮扶。   他负责的那户吴姓人家特别惨,父亲和两个儿子全在战争中牺牲,只剩下卧病的老母亲和女儿吴玉实相依为命。   王兴复到的第一天,看见瘦弱的吴玉实正吃力地在田里干活,汗水把她的衣服都浸透了。   他二话不说脱下外套就下地帮忙,那些平时需要母女俩忙活大半天的活儿,他一个上午就干完了,吴玉实端来简单的饭菜,两个年轻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红了脸。   此后的日子里,王兴复成了这个家的顶梁柱,房顶漏了他修,地荒了他种,缸里没粮他去换,语言不通的时候就比划,慢慢地他学会了简单的朝鲜语,她也能听懂几句中国话,两颗年轻的心就这样贴近了。   部队有明文规定,严禁和朝鲜人通婚,领导其实早就发现了端倪,看在王兴复工作卖力、为人正派的份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直到撤军命令下来,这份感情才真正走到了十字路口。   王兴复的连长找他谈了很久:“小王啊,你还年轻,回国后前途无量,为了一个姑娘放弃所有,值得吗?”   他沉默了好一会儿才开口:“连长,我家里还有兄弟姐妹能照顾父母,可玉实她们母女要是没了我,真就活不下去了。”   最终组织特批了他的申请,王兴复脱下军装,交出了中国护照,成为朝鲜公民,1962年,两人正式结婚,之后陆续生下七个孩子,王兴复在建筑社当工人,一家人的日子虽然清贫但也温馨。   可是思乡的情绪像种子一样,年纪越大长得越疯,每次看着孩子们说朝鲜语,他就想起家乡的方言;看见朝鲜的山,就想起长江边的景色。 晚上做梦,梦里总是湖北老家的模样,妻子看在眼里,主动提出:“你要想回去看看,我们都支持你。”   1967年开始,王兴复就向有关部门递交恢复国籍的申请,当时政策管得严,一次次被退了回来,他没有气馁,每年都写,一写就是十几年,信里的字越来越潦草,是因为手在发抖,也因为眼睛花了。   转机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后,1981年,他的申请终于批准了,拿到通知书那天,这个在战场上都没掉过泪的汉子,抱着妻子哭得像个孩子。   他先带着四个有中国护照的孩子回国,一年后妻子和另外三个孩子也办好手续,全家在中国团圆。   地方政府给他们安排了工作和住房,吴玉实学会了包饺子,爱上了看春晚,逢人就说自己是中国媳妇,王兴复每年清明都要去烈士陵园,在志愿军纪念碑前站上大半天。   有人说他当年的决定太冲动,也有人说他后来申请回国是后悔了,可生活哪有那么多对错,年轻时为爱情奋不顾身,年老时为家乡魂牵梦绕,这都是真心,一个人的一生,能为两件事拼过命,已经很完整了。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抖音百科——王兴复和吴玉实的爱情故事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