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海女子沙白在瑞士选择安乐死,从清醒到离开仅5分钟,她父亲在旁哭诉,不想她走。沙白20岁确诊疾病,之后反复进出医院,肾坏死让医院成了她第二个家。她虽患病,却活得精彩,去新加坡学金融,回上海教托福拿高薪,还去过40多个国家,热爱跳舞、潜水。但身体每况愈下,激素药让她浮肿,每周三次肾透析,每次超5小时,她觉得失去自由。“我要的不是年岁,是密度”,她选在瑞士结束痛苦。生命无常,她对生活的热爱令人动容,也让这一选择多了无奈与悲凉。 其实沙白在做出这个决定前,内心也经历了无数次的挣扎。她常常在夜深人静时,望着窗外的灯火,思考自己活着的意义。那些曾经的梦想与经历,如同电影般在脑海中放映,可现实的病痛却一次次将她拉回残酷的当下。 她的朋友们得知她的决定后,纷纷赶来陪伴她最后的时光。大家一起回忆着过去的点点滴滴,有欢笑,也有泪水。有人劝她再坚持坚持,说不定医学上会有新的突破;但也有人理解她的痛苦,尊重她的选择。 在瑞士的那间房间里,当一切准备就绪,沙白带着微笑看向父亲,轻声安慰着他。父亲强忍着泪水,紧紧握着她的手,仿佛这样就能留住她。那短短的5分钟,对于父亲来说,却像是一个漫长的世纪。 沙白的故事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有人赞扬她对生命的豁达和对自由的追求,也有人对安乐死这一行为表示质疑。但无论如何,她的经历都提醒着我们,要珍惜当下的健康,用心去感受生活的每一刻。同时,也让我们思考生命的尽头,当痛苦无法承受时,我们是否有权利选择自己离去的方式。
2024年上海女子沙白在瑞士选择安乐死,从清醒到离开仅5分钟,她父亲在旁哭诉,不
书单故事
2025-10-15 11:09:29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