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上级让董明德去抓俘虏,要求不能打草惊蛇,谁知他不按套路出牌,竟在敌人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10-14 19:47:31

1950年,上级让董明德去抓俘虏,要求不能打草惊蛇,谁知他不按套路出牌,竟在敌人驻地附近点了篝火,没想到却因此立了大功!   2024年莱阳革命纪念馆的展柜前,一束白菊摆在董明德的特等功证书旁。证书边角的磨损处,还留着他当年用浆糊修补的痕迹。   讲解员指着展柜里的搪瓷缸说:“这缸子是1950年朝鲜战场缴获的,董老生前总用它泡玉米须茶” 缸底刻着的“373团7连”字样,与墙上他带战士点篝火的油画,构成跨越时空的呼应。   有游客俯身细看缸子,突然发现内壁还沾着点点炭火灰——那是当年篝火留下的余温。1983年山东莱阳的玉米地里,60多岁的董明德正弯腰掰玉米。   孙子董小兵跑过来,举着个生锈的弹壳:“爷爷,这是从您箱子里翻出来的!”董明德手一顿,把弹壳揣进兜里,没说话,只是加快了掰玉米的速度。   当晚,他从床底拖出老木箱,摸着弹壳想起1950年的月浦里——这弹壳就是炸桥战时留下的。妻子凑过来问:“又想部队的事了?”他却摇头:“没啥,就是觉得这弹壳能当配重,压玉米种子。 ” 1950年11月的朝鲜深夜,董明德蹲在雪地里,往篝火里添了根枯树枝。战士小张冻得直跺脚:“排长,咱这火会不会把敌人引过来啊?” 董明德却从怀里掏出块冻硬的青稞饼,架在火边烤:“引过来才好——咱正好‘请’他们回驻地。” 他早观察过,敌人巡逻队每晚都要查岗,见了烟火肯定会来呵斥。果然,没等饼烤热,远处就传来皮鞋踩雪的声音——10个敌人端着枪朝篝火走来。   敌人走近时,董明德故意把南朝鲜军帽歪戴,装作偷懒的样子。“你们是哪个中队的?敢在这儿烤火!”带头的敌人伸手就要推他。   董明德顺势往地上一倒,怀里藏的麻绳“哗啦”掉出来。 埋伏在雪地里的战士们瞬间冲出来,小张用枪托砸向敌人的枪,董明德则死死抱住带头敌人的腿。   混乱中,有个敌人想开枪,董明德抓起滚烫的青稞饼,直接拍在他脸上——那饼刚烤热,烫得敌人惨叫着丢了枪。   1951年志愿军总部的表彰大会上,董明德接过特等功证书,手指却在发抖。军长拍着他的肩:“你那篝火计,给咱们省了多少兵力!”他却小声说:“其实我当时也怕——就怕火小了引不来敌人,火大了又暴露位置。” 会后,他把军部奖励的钢笔,换了两包冻疮膏——战士小张在炸桥时冻坏了手。小张后来总说:“董排长的功,有一半该分给那包冻疮膏,分给那堆篝火。” 1976年董明德家的土灶旁,他正用搪瓷缸煮玉米须茶。   村里的孩子来串门,见缸子上有外文,好奇地问:“董爷爷,这是洋玩意儿吧?” 他笑着把茶倒给孩子:“这是‘战利品’,当年在朝鲜,敌人用它装过汽油。” 孩子追问怎么缴获的,他却话锋一转:“快喝吧,这茶能败火,比汽水还好喝。”直到孩子走了,他才对着缸子发呆——这缸子是击溃敌人两个连时,从卡车驾驶室里找到的。   2007年董明德弥留之际,攥着儿子的手,指了指床底的木箱。“把那搪瓷缸留着,别扔。”这是他说的最后一句话。子女们打开木箱,除了勋章证书,还发现张泛黄的纸条,上面是他1956年复员时写的:“篝火能引敌人,也能暖人心——别让日子冷着。” 后来,这纸条被装裱起来,和搪瓷缸一起放进了纪念馆。如今,董小兵成了莱阳革命纪念馆的志愿讲解员。   每次讲到篝火抓俘虏,他都会举起复刻的搪瓷缸:“我爷爷说,这缸子装过敌人的汽油,也煮过咱的玉米须茶。” 有孩子问:“董爷爷当年怕不怕?”他就指着篝火油画:“怕,但他更怕战友们白白牺牲——所以才敢点那堆火。” 展馆出口处,专门设了个“篝火角”,游客可以写下对英雄的留言,纸条挂满了整面墙。2024年清明,董小兵带着儿子董小阳来纪念馆。   小阳指着特等功证书,奶声奶气地问:“爸爸,太爷爷是不是很厉害?”董小兵点点头,从包里掏出个新的搪瓷缸,递给儿子:“这缸子跟太爷爷的一样,以后你要用它装热茶,记住‘心细胆大’这四个字。” 阳光透过展馆的窗户,落在搪瓷缸上,折射出的光,像极了1950年朝鲜战场上,那堆照亮胜利的篝火。   信源:致敬英雄!抗美援朝老兵董明德:隐藏功名51年 去世13年后家人才知道他是特等功臣 2025-04-07 22:27·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0 阅读:2
锴锐说科技文化

锴锐说科技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