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0月,张学良被送到台湾软禁,保密局每月拨付5万元,用于张学良等人及特务队的伙食。每四天买一次菜,猪半只,鸡都是整筐买,另外还有鱼、罐头等等,当时的冰箱,除了放冰块外,还有一种点灯的瓦斯冰箱。 咱们先来算一笔账。这5万块,听着唬人,但它不是给张学良和赵一荻两个人的。这笔钱,要养活一整个特务队。这支队伍少说也有十来号人,个个都是身强力壮的汉子,饭量能小到哪儿去? 所以,每四天一次的采购,场面搞得很大。特务们下山,半只猪直接扛回来,鸡都是整筐整筐地买。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哪个大户人家在办流水席。鱼、罐头、时令蔬菜,堆得厨房像个小仓库。 可东西多,不代表吃得精。你想啊,做饭的是谁?是特务队里找出来的伙夫,不是大帅府里请来的名厨。那手艺能一样吗?猪肉,大多是扔进大锅里一锅炖,能吃饱就行。鸡,也就白斩、炖汤,做法简单粗暴。 张学良在晚年的口述历史里提过,有时候菜做得实在不合胃口,但他从不抱怨。为啥?没意义。他清楚得很,这些饭菜,首先是为了填饱看守他的那些人的肚子。他跟赵四小姐,不过是顺带着“享受”这份待遇。 所以,这“奢华”的伙食,更像是一种姿态。是做给外人看的,尤其是做给还散布在各处、心系老长官的东北军旧部看的。蒋介石心里门儿清,杨虎城能杀,因为他没根基了。但张学良不一样,东北军那帮骄兵悍将,哪个不是他爹和他带出来的?真把他饿着了、冻着了,传出去,那帮人还不得炸了锅。 用丰盛的伙食,堵住悠悠之口,这笔账,老蒋算得精明。 再来说说那个瓦斯冰箱。这在当时绝对是个稀罕玩意儿。咱们现在家里用的都是电冰箱,可那时候台湾很多地方,尤其张学良被软禁的新竹深山里,电力供应极不稳定。 这种冰箱不用电,靠燃烧瓦斯来制冷。每次启动,得“啪”一下点着火,所以叫“点灯的冰箱”。听着是不是挺高级? 可高级玩意儿,伺候起来也麻烦。瓦斯不是天天有,得靠外面定期送上山。一旦供应跟不上,这冰箱就成了个铁皮柜子。山里头湿热,新鲜的猪肉、鲜鱼,放一天就变味。 特务们自己也头疼。东西买多了,冰箱存不下,坏了浪费,要挨骂;买少了,这十几号人吃饭又成问题。赵一荻倒是想得开,她带着张学良在院子里开了块小菜地,自己种点青菜萝卜。吃着自己种的菜,总比看着冰箱里的肉发愁要踏实。 这台时灵时不灵的瓦斯冰箱,就像张学良当时的生活状态。看似给了你最现代化的优待,但维持这份优待的能源,却牢牢攥在别人手里。今天给你送瓦斯,冰箱就转,明天不高兴了,那就是一堆废铁。 自由,才是那个年代最奢侈的“能源”。没有它,再高级的冰箱,也只是个冰冷的摆设,照不亮被囚禁者内心的阴影。 说到底,蒋介石为什么要这么做?除了安抚东北军旧部,以及宋美龄的枕边风之外,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政治表演。 1946年,国民党在大陆战场已经显露颓势。到了台湾后,更是风雨飘摇。这时候,他需要向外界展示一种“体面”。你看,我虽然退守台湾,但我对张学良这样的“政治犯”依然如此宽厚,证明我的统治是文明的,我的财力是雄厚的。 这每月5万的伙食费,更像是一笔政治宣传开销。每一块猪肉,每一条鱼,都是射向对岸的政治子弹。 可身处其中的张学良,真的感受到这份“优待”了吗?物质上,他确实比杨虎城将军幸运太多。但精神上,这种“富养”何尝不是一种更残酷的折磨? 它不断提醒你:你的生死、你的温饱,都来自于那个囚禁你的人的“恩赐”。他可以让你吃得像个王侯,也可以随时让你食不果腹。这种精神上的控制,远比一刀一枪来得更磨人。 张学良后半生潜心研究明史,我想,他一定无数次在明朝那些被圈禁的王爷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一样的锦衣玉食,一样的与世隔绝。生活被安排得明明白白,唯独生命失去了所有的可能性。
最近《沉默的荣誉》热播,让吴石将军的故事火了。可很少有人知道,和他一样藏在国民党
【11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