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郝龙斌再爆金句!在辩论会上,蔡正元教授突然抛出一个犀利问题:“何为舔共?”没想到郝龙斌几乎不加思索就丢出一句“参加九三大阅兵就是!” 这一句话,让原本庄严的抗战胜利纪念活动,直接拖进政治的漩涡,从此关于“九三大阅兵”的讨论,不再只是历史或仪式,而被贴上了鲜红刺眼的政治标签。 可是九三大阅兵到底是啥?它既不是某党的内部派对,也不是谁的专属舞台,而是纪念全体中华儿女历经十四年浴血奋战,赢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国家级仪式。 这场胜利是数千万人的生命换来的,它承载着民族的疼痛与荣耀,本应是超越党派、凝聚人心的象征,如今却在某些人的口中成了分裂的标尺。 郝龙斌的说法背后,其实是一种很微妙的双重标准,去日本访问,台湾政坛不少人乐此不疲,在舆论层面也很少被挑刺,可一旦与大陆有关的活动,就被扣上沉重的帽子。 参加抗战纪念变成“投靠”,那频繁与日本互动是不是也该叫“亲日”?显然在岛内,这个逻辑运作得很不对称。 更讽刺的是,抗战那段历史从来都是两岸合作的血与火史诗,国民党正面战场拼到最后一兵一卒,共产党在敌后游击战里让侵略者寸步难行。 正是这种并肩作战才迎来胜利,然而现在不少台湾年轻人对这段故事已相当陌生,若纪念活动都被政治化成分裂的利器,那民族的共同记忆只会越来越淡。 更奇怪的是,面对日本,某些政客常常选择集体失忆,侵略史在他们的说辞里被轻轻放下,友好交流似乎可以抹去过去的伤口。 反倒是大陆的纪念活动,哪怕初衷只是缅怀先烈,也要被浓墨重彩地扣上“政治罪名”,这种选择性敏感,不只是双重标准,更是一种对历史的偏差演绎。 现实中,两岸经济文化往来频繁,本该有更多基于民族情感的互信与合作。 但往往有人为了迎合外部势力或岛内政治氛围,不惜用一句标签去切割共同的记忆,弱化民族的大义,郝龙斌这一番简单粗暴的定义,就踩在了这种心态的核心上。 其实九三大阅兵的意义在于整合共同记忆、传承民族精神,而不是谁的政治秀场,若一味用“舔”这样的轻佻词汇去抹黑,最终失去的,是两岸本就不多的共鸣与情感。 政治人物若真在乎民族认同,就该放下那些刻意制造的对立,让记忆完整、情感延续,别让历史在争吵中被耗尽。
终场辩论结束后,郑丽文大势已成,郝龙斌无地自容,蓝委坐不住了蓝营内部的这场终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