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拟通过地方立法为早茶传承保护划定规范框架,这一举措引发社会广泛关注。2025年9月29日,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公布《广州早茶传承保护规定(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至10月28日。此次立法聚焦行业痛点,既守护传统技艺,又回应消费关切,堪称岭南饮食文化保护的里程碑。 一、核心规范:从消费透明到品质坚守 1. 茶位费与茶饮服务标准化 收取茶位费的经营者须提供红茶、绿茶、普洱茶、菊花茶等基础茶饮选项,并做好服务。这一规定终结了长期以来“茶位费收而不宣”的乱象,要求服务价值与收费对等,避免“强制牟利”破坏消费信任。 2. 制作方式明示与时间限制 菜单须显著标注早茶是“传统方式制作”还是“非传统方式制作”。传统工艺制作的早茶从制成到食用不得超过24小时,且允许传统与非传统工艺制作的同款点心实行差异化定价。例如,现做干蒸可标价36元/笼,预制干蒸则为20元/笼,消费者可根据需求自主选择。 3. 经典店评定与动态管理 设立“广州早茶经典店”认证体系,由市场监管部门联合行业协会评定,通过授牌公示鼓励坚守传统工艺的茶楼。获评店铺须持续提供传统早茶,否则将被撤销资格。这一机制既为消费者提供品质指引,也为老字号提供差异化竞争优势。 二、立法动因:应对行业变迁与文化传承挑战 1. 传统技艺面临断层危机 随着预制菜产业快速发展,部分茶楼依赖中央厨房供应冷冻点心,导致广式点心手工技艺传承后继乏力。立法通过“传统制作限时”“经典店评定”等条款,倒逼企业保留现制工艺,同时推动“粤菜师傅”工程羊城行动,建立早茶师傅职业技能评价体系,培育大师工作室。 2. 消费纠纷与信任重建需求 茶位费标准模糊、预制菜隐蔽使用等问题频发,引发消费者不满。例如,有消费者吐槽“15元茶位费仅提供普通茶包”,或在不知情下购买高价预制点心。立法通过“明码标价”“制作方式明示”等条款,将选择权交还消费者,重塑行业诚信体系。 3. 城市文化IP的国际化表达 早茶作为广州城市名片,承载着岭南饮食文化基因。立法将早茶纳入文旅推广内容,支持开发文创产品、举办主题活动、设立文化博物馆,推动其从“地方习俗”升级为“世界文化符号”。 三、实施挑战与应对路径 1. 中小企业的成本压力 部分社区茶楼反映,配齐四种茶饮将增加约8%的采购成本,重新设计菜单、培训员工也需额外投入。对此,立法草案提出通过“粤菜师傅”工程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降低企业转型成本。例如,对获评“经典店”的茶楼给予非遗保护资金支持。 2. 预制菜监管的实操难点 如何界定“传统制作”与“非传统制作”存在技术争议。草案允许经营者通过透明厨房、视频监控等形式展示制作过程,供消费者监督。同时,市场监管部门将建立动态抽查机制,对虚假标注行为处以违法所得5倍以下罚款。 3. 文化传承的长效机制 立法不仅规范经营行为,更注重人才培育。例如,支持职业院校开设早茶相关专业,聘请大师授课;鼓励传承人带徒传艺,对贡献突出者给予表彰。这种“立法+教育”的双轨模式,为技艺传承提供制度保障。 四、社会反响:从行业阵痛到价值认同 1. 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的双重保障 新规实施后,消费者可通过菜单标注清晰区分现制与预制点心,避免“高价买预制”的尴尬。有游客表示,“按标识选择早茶更安心,对广州城市形象的好感度提升”。 2. 经营者:挑战与机遇并存 老字号茶楼通过差异化策略实现客流增长,如将现做点心置于菜单首页,价格差近一半,吸引追求风味的老客和注重性价比的年轻群体。而中小茶楼则需调整经营模式,部分试点通过“传统+预制”组合满足多元需求,同时申请“经典店”认证提升竞争力。 3. 专家:文化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平衡样本 餐饮分析师林岳认为,立法通过“时间限制+价格分层”实现传统与效率的兼容,既避免“一刀切”禁止预制菜,又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堪称“务实之举”。非遗专家则指出,立法将早茶纳入法治化轨道,为其他地方特色文化保护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 此次立法是广州对“食在广州”金漆招牌的制度性守护,其核心不在于限制行业创新,而在于建立“传统有根、创新有序”的发展生态。随着10月28日征求意见截止,这部地方性法规即将进入审议阶段,未来有望成为全国首个为单一饮食品类立法的典范,让“一盅两件”的烟火气在法治化框架下永续传承。
广州拟通过地方立法为早茶传承保护划定规范框架,这一举措引发社会广泛关注。2025
落笔花
2025-10-14 11:04:08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