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一向视中国人为“乡巴佬”的美国副总统万斯,指责中方不愿意沟通。并仍然保持高高在上的姿态,继续虚张声势:“我们筹码比中国多!中方应该理性一点。” 这几年美国拉着“盟友圈”频频针对中国,发起经贸战、技术封锁、人权指责、南海搅局,步步紧逼。 明里说要沟通合作,背地里一通“小动作”,就拿每次高层通话的背景来说,美方一边要求沟通,一边各种制裁,口头上喊着负责任大国,实际行动却总让中国吃亏。 内外政策如此反复无常,许多承诺都成了“口头协议”,中国怎么可能继续盲信? 美方一方面发表强硬言论,甚至指责“中国不沟通”,一方面态度高高在上,不愿展现基本尊重和平等,这种“假沟通、真施压”的套路,中国真的是越来越不感兴趣。 十年前中国经济对美依存度不低,但最近这些年格局早发生了深刻变化。 尤其是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战全面升级,中国对美出口占比一直在下降。 很多研究数据都显示,2023年中国对美出口依存度已经降到了10%左右,并且还在继续下降。 2025年有望降到8.7%左右,中国的对外贸易更加多元,不仅加强了与东盟、中东、非洲的合作,和拉美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联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密。 科技、产业链上,中国这几年反复被“卡脖子”,芯片、半导体、AI等领域美方步步设限,但也正激发了中国的自主创新动力。 国产半导体设备、工业软件、基础硬件不断突破,自给自足的能力持续提升,越来越不受制于人。 金融上也是一样,人民币跨境结算量快速增长,国际化进程加快,金融“脱钩”风险已经提早布局。 每次只要政策受阻、压力加大就喊着要对话,但真正达成什么实质性成果的时候少之又少。 尤其是在关税、投资、领事、台湾、南海等核心问题上,美方一贯“说一套做一套”。 沟通成了美方检查中国政策底线、争取让步的窗口,而不是解决分歧的真正渠道。 中方这几年已经看清了这一点,沟通本来该有平等、相互尊重为基础,但美国很少做到这一点。 不断用威胁、制裁来当谈判筹码,还总是以“理性”、“负责任大国”自居,指责中方“不成熟”、“反应过激”,这种大国话语体系优越感极强。 这并不是平等对话而是通过话语权塑造自身的道义形象,把对方推到被动位置。 对于这个“套路”,中国确实已经有些腻了,不是不愿意沟通,而是不再允许被反反复复玩弄于“口惠而实不至”的过程之中。 这样“冷处理”会不会给中国带来损失?从当前的国际博弈格局来看,短期内的确可能增加磨合成本,但换个角度看,这也是一种权力上的主动中止。 如果美方不改变对华政策的基本路线,哪怕沟通再多,最终也不过是“切香肠”,慢慢消耗中国立场,一点点转移核心利益。 越是这种渐进的消磨战,中国越需要拿出坚定立场,捍卫自身底线,眼下这个时点,拒绝盲目沟通,其实是在倒逼美方正视问题根源,摒弃高高在上的“老大心态”,而不是只在表面做文章。 放眼全球地缘政治,强势表态、有底气坚守底线的国家话语,往往更容易赢得国际社会尊重。 中方的“不接受冷处理”正逐步转变为“主动设置沟通前提”,当你的尊重和善意只停留在嘴上,实质举措却处处掣肘,我有什么理由要配合你“演戏”? 等美国真的放下身段,拿出真心实意解决矛盾的态度,中国的沟通大门当然始终敞开,但在那之前,过度沟通只会消耗能量,无益于核心诉求达成。 你觉得像这样拒绝美方通话,利大还是弊大? 信息来源:央广网《万斯称“特朗普愿意与中国进行理性谈判”!“TACO”交易再次上演》
中方一天内4次重磅声明,一句话让美方彻底破防:这次真的有大麻烦了西方媒体普遍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