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1月,两个盗墓贼在江苏徐州偷盗了一座古墓,得手后却不小心丢了一个金蟾蜍

笑蓝说 2025-10-13 14:54:49

1970年1月,两个盗墓贼在江苏徐州偷盗了一座古墓,得手后却不小心丢了一个金蟾蜍。两人贪心又害怕,就去想办法寻回,可没想到到最后,那金蟾蜍却成了抓获这两个盗墓贼的关键物件。   2023年徐州博物馆的展厅里,聚光灯打在东汉鎏金镶嵌兽型铜盒砚上。 讲解员举起泛黄的老照片:“大家看,1970年考古队员发现它时,用棉袄裹着它,棉絮上的朱砂现在还能看清。” 游客们凑近照片,再看向展柜里的文物,蟾蜍双翼的绿松石依旧鲜亮,砚台凹槽的墨痕清晰如初。 “这朱砂是汉代墓葬的封门材料,当时墓里还在渗水,队员们怕文物生锈,直接把棉袄脱下来包了它。”讲解员的话让现场瞬间安静。 没人想到,这件价值超2亿的国宝,当年是被这样“接地气”地救回来的。   1970年徐州汉墓的发掘现场,暴雨让墓道积满泥水。考古队员老王刚清理出铜盒砚的一角,突然听见“轰隆”一声,墓室顶部开始塌方。 “快把它抱出来!”队长嘶吼着,自己扑过去用身体挡住落石。老王顾不上泥水,一把将铜盒砚搂在怀里,裹上身上的棉袄就往外跑。 等他们退到安全地带,才发现棉袄后背被石头划开大口子,铜盒砚的鎏金边角却完好无损。 后来清理文物时,老王在棉袄棉絮里发现了几粒朱砂:“这是墓主人给文物的‘护身符’,咱们得护好它。”   1985年文物修复室里,专家们通过铜盒砚的墨痕有了新发现。“你们看,砚台凹槽的墨里掺了麝香和珍珠粉,这是汉代王公贵族用的‘御品墨’。”老教授用放大镜观察。 结合墓葬出土的银缕玉衣残片和印章,他们终于确定墓主人,东汉山阳王刘荆的后裔。“刘荆擅长书法,史书记载他‘好属文,工篆书’,这铜盒砚肯定是他生前的心爱之物。” 为了还原当年的使用场景,专家们还找来了汉代松烟墨,在复制品上复刻出相似的墨痕,让观众直观感受文物的“生命力”。   回溯东汉永平年间,洛阳铜器工坊里,工匠们正打造这件铜盒砚。 首席工匠老李头拿着錾子,在铜胎上刻蟾蜍鳞片:“这活儿得细,王爷要的是‘活灵活现’,鳞片得一片压一片。” 学徒小王往铜胎上鎏金时,手一抖多蘸了金液,老李头赶紧用细布擦匀:“鎏金薄一分就失了贵气,厚一分又显笨拙,得刚好。” 镶嵌绿松石时,他们特意选了湖北郧阳的料子,“这石头发绿,配鎏金最显皇家气派”。 三个月后铜盒砚完工,刘荆见了大喜,当场在砚台上磨墨写了幅篆书,墨痕就此留在凹槽里,成了跨越千年的印记。   1970年盗墓案侦破后,警方带着两名盗墓贼去现场指认。瘦高个看着被棉袄包裹过的铜盒砚照片,突然红了眼:“我们当初就想要金蟾蜍,没想到这‘癞蛤蟆’这么金贵。” 原来两人盗墓时,只拿了些小件银器,丢了铜盒砚的残片,后来为了找残片,又返回现场,才被村民发现。“早知道这玩意儿是王爷用的,我们说啥也不敢动。”矮胖子的话让民警哭笑不得。 案件结束后,考古队特意去村里感谢那位举报的村民,还带他去看了铜盒砚:“您这一举报,保住了咱国家的宝贝。”   2020年徐州博物馆启动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专家们用三维扫描技术记录铜盒砚的每一处细节。 “连蟾蜍眼睛里的细小划痕都能扫出来,以后就算有意外,也能精准复刻。”技术人员介绍。 他们还制作了线上数字展厅,网友在家就能360度查看铜盒砚,甚至能放大看砚台的墨痕和鎏金纹路。 老王的儿子小王现在也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每次带游客看铜盒砚,都会讲起父亲当年用棉袄护文物的故事:“我爸总说,文物是活的,你对它好,它就会把历史讲给你听。”   如今,东汉鎏金镶嵌兽型铜盒砚依旧是徐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每年接待数百万游客。 当年保护它的老王已经退休,逢年过节还会来博物馆看看:“每次见它,就像见老伙计,当年的棉袄我还留着,棉絮上的朱砂没舍得洗。” 文物数字化档案成了研究汉代工艺的重要资料,不少高校的学生都来参考它的三维模型,学习汉代鎏金技术。 这只承载着汉代工匠智慧、考古队员心血的“金蟾蜍”,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成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它让我们看见汉代的繁华,也让我们懂得,文物保护,就是守护文明的火种。 主要信源:(人民网——《土山汉墓考古为何持续半个世纪》)

0 阅读:48
笑蓝说

笑蓝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