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内蒙古一男子惨遭巨变:2个儿子相继去世,妻子另嫁他人,万念俱灰下,他只想随儿子而去,邻居却送给他一个奄奄一息的弃婴,没想到,40年后,弃婴的举动让他老泪纵横。 (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79年的冬天格外冷,冀中农村的土坯房里没多少暖意。46岁的董栋小坐在灶台边,盯着那堆快燃尽的柴火发愣.... 一年前,妻子和孩子突然走了,原本闹哄哄的家,如今只剩他一个人。 灶台上的铁锅锈了,碗柜里的瓷碗落了灰,只有柴火“噼啪”响的时候,屋子才不算彻底死寂,可这声响一停,孤寂就压得人喘不过气。 那天他去邻村换玉米,听见有人说村口槐树下捡了个婴儿,才两个月大,裹在破布里哭。 董栋小脚步顿了,想起自己的孩子,心里揪得慌,挤进去就看见那小小的蓝布包。 他蹲下来抱起来,婴儿突然睁开眼,黑眼珠直勾勾看他,小手还抓了抓他的衣角。 那一刻,他觉得心里冻硬的地方化了,没跟人商量,抱着布包就往家走。 路上熟人见了都劝,村东头王大爷说: “栋小,你一个大男人,自己都顾不过来,咋养娃?这娃要吃奶、换尿布,你白天还得下地。” 婶子们也跟着劝,让他把娃送出去。 董栋小没说话,只把布包往怀里裹得更紧,脚步没停——这娃,他得养。 可养娃比他想的难多了。 那时候农村奶粉不好买,他跑了三个村才换着点母乳,根本不够。 后来听说县城供销社有奶粉,他咬咬牙把家里唯一的母猪卖了——那是他去年攒钱买的,本想来年下崽换钱,现在全花在娃身上。 奶粉不够,他就把旧粗布剪成布尿布,晚上不管多困,都起来换好几次,怕娃红屁股。 他自己吃饭特别省,早上玉米糊糊就咸菜,中午啃凉红薯,可对娃从不含糊。 每个月跑县城买鸡蛋,娃小的时候把蛋黄碾进奶粉,大点了就炖鸡蛋羹;有小贩来卖牛奶,他自己一口不尝,却给娃订了一个月的,天不亮就起来热。 村里人说他傻,他只笑——这娃是他的希望,不能委屈。 白天下地,他就缝个大布兜,把娃背在背上。 夏天太阳毒,他用薄纱布给娃挡太阳,自己后背晒脱皮;冬天冷,他把娃贴在胸口裹严实,自己胳膊冻得又红又肿。 有次割麦子时娃哭了,他赶紧放下镰刀换尿布,手冻得抖,也不敢碰疼娃。 邻居说他比当妈的还细,他嘿嘿笑:“娃小,得顾着。” 他给娃取名永在,盼着娃平平安安。 永在到了上学的年纪,学校离家里六公里,董栋小每天天不亮就做饭,给娃煮鸡蛋、装白面馒头,自己揣个玉米面窝头。 冬天雪大,他把家里唯一的棉袄给永在穿——那是他结婚时的衣服,自己穿单衣送娃到村口,看着娃的身影消失在雪里,才往地里走,冷风灌进衣领也不觉得冷。 永在上高中去了镇上,一个月回一次家。董栋小怕耽误他学习,把所有农活都包了。 春耕时天不亮下地插秧,秋收时一个人割麦子,有次闪了腰,疼得站不起来,还是邻居扶回去的。 永在放假回来哭着说要辍学帮忙,董栋小板起脸: “我供你上学是让你有出息,你好好读,就是对我最好的报答。” 永在学习累了情绪低,他就煮碗面条放个荷包蛋,说:“爹信你,你比爹强。” 永在没让他失望,考上了重点大学,学了军事相关的专业,后来又读了硕士、博士,还参了军,最后到军事科学院成了上校。 不管走多远,永在都没忘爹的好——卖母猪换奶粉、冬天让棉袄、闪了腰还不让他帮忙,这些事他记了一辈子,遇到难处时,一想起来就有了劲。 永在工作稳定后,先在县城给董栋小盖了新房,瓷砖墙、木地板,还买了冰箱、洗衣机,手把手教爹用。 每个假期他都回家,一进门就系围裙做饭,做爹爱吃的红烧肉,边做边唠家常。 他还定期带爹去体检,要是爹不舒服,不管多忙都赶回来,带爹去最好的医院。 后来永在调去北京,第一时间把董栋小接过去。 他给爹收拾了朝南的房间,装了扶手,怕爹腿脚不方便。 白天请护工照顾,晚上回来就陪爹看电视、下象棋,还带爹去逛天安门、颐和园,说: “爹,以前你没出过远门,现在我带你看看。” 董栋小看着高楼大厦,再看看儿子,脸上的笑就没断过,跟邻居聊起永在,满是自豪。 董栋小年纪大了,腿会疼,永在每天晚上给爹洗脚揉腿,还买了按摩仪。 有次爹住院,永在请了长假守在病床边,端水喂药、擦身洗脸,同病房的人都夸他孝顺,董栋小笑着说:“这是我亲儿子,我一手带大的。” 董栋小前半辈子苦,丧亲的痛差点压垮他,可一个偶然的决定,让他有了永在;他没读过多少书,却用最实在的方式疼娃,卖猪、省吃、背娃干活、供娃上学,把所有好都给了永在。 而永在也没忘本,用自己的努力活出样子,更用陪伴和照顾,让爹安享晚年。 这份没血缘的父子情,没有轰轰烈烈,却在日复一日的付出里格外暖。
1979年,内蒙古一男子惨遭巨变:2个儿子相继去世,妻子另嫁他人,万念俱灰下,他
晨曦初照映心暖
2025-10-13 09:56:5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