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我军的一名排长在山中巡逻,突然遇到三名解放军战士向他走来,并向他打招呼,但他感觉有些不对劲,便突然大喊:“缴枪不杀!” 李海欣1962年8月出生在河南省临颍县王孟乡坟台村,父亲李银秀是个普通农民,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家里条件不富裕,但父亲从小教育他要正直做人,报效国家。李海欣8岁那年,村里有个孤寡老人杨恩妮患病后行动不便还失语了,小海欣主动承担起照顾老人的责任,一照顾就是好几年,从不间断。有一次老人想吃苹果却说不出话,急得直掉眼泪。李海欣拿出纸笔画了十几样食物让老人挑,老人看到苹果时笑了。他立刻跑到十里外的集市给老人买回苹果。后来参军了,每封家信都要问问老人的情况。李海欣15岁考上王孟高中,成绩一直很好,还自学了机械修理。村里的中型拖拉机坏了,他用废零件就给修好了,给生产队省了200块钱。队长说这孩子肯定能考上大学,但李海欣心里想的是当兵,想成为罗盛教、黄继光那样的英雄。1981年1月,刚满19岁的李海欣高中一毕业就报名参军,被分到云南边防部队昆明军区14军40师119团7连。 新兵训练那会儿,李海欣给自己加练。操场边的大树上挂着铁链练臂力,枪上加沙袋练瞄准,熄灯后还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看书学习。这么拼命练下来,射击、投弹各项考核都拿优秀,被选送到师教导队深造,结业时评上优秀学员,当上了班长。1983年10月入党,1984年初调到八连当三排代理排长。这时候他在边境已经干了三年,对这片地形和敌情都很熟悉了。 1984年4月28日,收复老山的战斗打响了。李海欣带着全排冲锋,29日一口气拿下两个高地,完成任务后转入防御。5月17日,上级命令李海欣率领14名战士守卫142高地。这个高地在松毛岭地区最前沿,是146高地的警戒阵地,控制着那拉地区,三面都是越军,离敌人阵地最近才200米,每天都得挨炮轰。 条件那叫一个苦。白天轮流蹲猫耳洞躲炮弹,晚上还得防偷袭。一天只能吃两顿饭,喝水要到一公里外的河沟去背。李海欣每天晚上一个哨位一个哨位地检查,白天经常替战士站岗。炮击来了,他让大家躲掩蔽部,自己守在洞口观察敌情。这样守了55个昼夜,战士们烂裆也不叫苦,伤口感染也不下阵地。7月1日,李海欣带着大家宣誓:“请党放心,我们一定守住阵地,誓与阵地共存亡!” 1984年6月某天,越军突然不打炮了,这反常现象让李海欣警觉起来。他派人下山检查雷区,自己带着8班长骆三贵和两名战士也下去巡查。上午九点多,高地东侧出现三个穿解放军军装的人。李海欣马上让战士做好战斗准备,两人钻进草丛隐蔽。 按规定,有人上高地团部都会提前通知并告知口令,但李海欣什么通知都没收到。他仔细观察,发现这三人走路姿势僵硬,除了武器啥也不带。平时来人都会给战士们捎点生活用品,这三个人空着手来,已经很可疑了。更奇怪的是,山路那么陡峭湿滑,他们不看脚下,反而东张西望,明显对地形很熟悉。 李海欣和骆三贵迎上去打照面,那三人竟然连招呼都不打,直接往167高地的岔路走。走着走着还唱起了《大海航行靠舵手》,但唱腔生硬,口音明显不对。李海欣心里立刻明白了,这是越军特工伪装的。他突然用越南语大喊:“缴枪不杀,我们优待俘虏!” 听到越南语,三个特工知道露馅了,立刻扑向路边山沟开枪。但李海欣早有准备,隐蔽的战士迅速反击。在李海欣指挥下,几个人配合默契,很快就把三名越军特工全部击毙,粉碎了敌人的侦察企图。这次成功识破伪装,充分展现了李海欣的军事素质和战场警觉性。 打掉三个特工后,142高地的压力更大了。越军加强了对这里的火力侦察和袭扰,想夺回这个要地。7月12日凌晨4点50分,越军以一个加强连的兵力从东、南、西三个方向偷袭142高地。李海欣发现敌情后沉着指挥,命令”进入阵地,准备战斗”。等敌人到了十几米远,他大喊”开打”,战士们把成束的手榴弹一起砸向敌群,打退了第一次进攻。 之后越军以十倍兵力强攻。南侧的敌人逼近到十多米时,李海欣和战友们又用手榴弹猛砸。战斗打得异常激烈,李海欣连续按响两枚定向地雷,炸倒一大片越军。但在准备按响第三枚时,因为胸部中弹伤势太重,越军投来的TNT炸药爆炸,李海欣当场牺牲,年仅22岁。 李海欣牺牲前对9班长杨国跃说:“别管我,我不行了,高地交给你了,告诉全排同志,就是剩一个人,也要守住阵地,不能给祖国丢脸。”杨国跃接替指挥后,继续和数十倍的越军血战。从早上4点50分打到下午2点,15个人里5人牺牲、5人重伤、4人轻伤,只剩1人还能战斗,但越军始终没能占领142高地。这一仗击毙越军104名,包括1名少校营长,击伤1名大尉副营长和1名上尉连长。 1984年9月4日,中央军委授予李海欣”战斗英雄”称号,把142高地命名为”李海欣高地”。杨国跃也被追授”战斗英雄”称号,119团8连获得”老山十五勇士连”荣誉称号。
这是对越自卫反击战,解放军战士对敌军阵地发起冲锋时,一名解放军战士被敌人击中后,
【12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