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金高达 800 万!中国科学家刘永坦,辛辛苦苦研究了三十年,终于发现了藏在雷达 “盲区” 的美国航母。 2005年南海秘密测试现场,风浪裹着暴雨砸在雷达天线上。当传统雷达因地球曲率完全失灵时,刘永坦团队研发的新体制雷达突然报警。 屏幕上,一个清晰的移动目标持续闪烁,经核实,正是美军“小鹰号”航空母舰。这是中国首次在复杂海况下,实现对远海大型舰船的精准锁定。 指挥部当场记录:“雷达探测距离突破200公里,抗干扰率达98%,远超国际同类设备。”此役过后,中国海疆首次拥有“全天候无盲区监测能力”,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海上隐形优势。 1990年10月,威海观测站的雷达屏幕上跳出关键数据。四十公里外的拖靶船轨迹清晰稳定,没有一丝模糊——这是中国雷达首次突破“超视距探测”技术瓶颈。 在此之前,国内雷达只能识别10公里内的近海目标,且受天气影响极大。刘永坦团队用三年时间,手绘3000多张图纸,攻克“高频地波传播”核心难题。 这项技术不仅让探测距离提升4倍,还能穿透浓雾、风浪,实现24小时不间断监测。国际雷达权威期刊评价:“这标志着中国从雷达技术‘跟跑者’,跃升为‘并跑者’。” 2012年,刘永坦带领团队研发的“新一代超视距雷达系统”正式列装。该系统首次实现“多目标同时追踪”,可同时锁定10个以上海上移动目标,包括高速导弹艇、潜艇通气管等小目标。 相比国外同类系统,其反应速度提升30%,数据误差缩小至1米以内。在一次军事演习中,该雷达成功捕捉到一枚低空突防的模拟导弹,为防空系统争取了宝贵的拦截时间。 这项成就让中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后,第三个掌握“多目标超视距监测”技术的国家。 2018年,刘永坦凭借“新体制雷达与海疆监测技术体系”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这套技术体系包含12项核心专利,其中“雷达抗盐雾腐蚀技术”“自适应抗干扰算法”两项专利,被国际雷达联盟列为“年度重大技术突破”。 依托该体系,中国在黄海、东海、南海建成20余个雷达观测站,形成覆盖全域的海疆监测网络。 数据显示,该网络使中国对远海目标的发现效率提升5倍,为航母、核潜艇等装备提供了精准的早期预警支持。 2023年,92岁的刘永坦仍在推动雷达技术迭代。他带领团队研发的“低空目标超视距雷达”,首次实现对“低空慢速小目标”的精准探测,可有效识别无人机、巡航导弹等传统雷达难以捕捉的目标。 该技术已应用于边境防控、海上维权等场景,在一次南海维权行动中,成功追踪到一架抵近侦察的外国无人机,为驱离行动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持。 目前,他主导的“新一代智能雷达”研发项目已进入攻坚阶段,目标是实现“雷达与卫星、无人机的协同探测”,进一步提升海疆监测的立体性与时效性。 如今,刘永坦的技术成果已不仅限于军事领域。其团队研发的“民用海况监测雷达”,已在全国100多个渔港推广使用,可提前12小时预警台风、海啸等灾害,累计减少渔民财产损失超50亿元。 在他的推动下,哈工大成立“海疆雷达技术研究院”,培养出100余名雷达领域专业人才,其中30人已成为国内科研院所、军工企业的技术骨干。 这位92岁的科学家,仍每天出现在实验室,他常说:“海疆的安全需要技术守护,只要我还能动,就会一直做下去。” 信息来源:新华社《刘永坦:"从0到1" ,他为祖国海疆雷达打造"火眼金睛"》-央视网《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刘永坦:40年逐梦雷达创新》-人民政协网《国家荣誉·委员风采|刘永坦:用雷达守护每一寸蓝色国土》
奖金高达800万!中国科学家刘永坦,辛辛苦苦研究了三十年,终于发现了藏在雷达
盘盘鸭
2025-10-11 18:54:5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