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56岁翁瑞午糟蹋了一名女大学生,对方母亲大怒,发誓要将他告进大牢,不料到了法庭上,翁瑞午正准备认罪,女大学生却突然跳出来说:“怀孕是我的责任。” 1965年上海陆小曼临终前:她攥着一支包浆温润的昆曲笛,笛尾刻着“瑞午”二字——这是1955年翁瑞午入狱前,最后给她吹过《游园惊梦》的乐器。 谁也想不到,这支曾伴翁瑞午惊艳文艺圈的笛子,后来竟成了他给养女逗乐的玩具。 1955年春的庭审现场。那天陆小曼坐在旁听席最后一排,看着56岁的翁瑞午缩在被告席,藏青长衫上沾着墨渍,前一晚他还在给她抄昆曲唱词。 关小宝母亲拍着桌子喊“他糟蹋我女儿”时,翁瑞午垂着头,像个做错事的孩子。直到法官要宣判,关小宝突然站起,声音撞在法庭墙壁上:“是我愿意的,跟他没关系!” 陆小曼看见翁瑞午猛地抬头,眼里的红血丝混着震惊,手指无意识摸向口袋——那里装着给关小宝准备的安胎药。 时间跳回1927年的昆曲堂会,翁瑞午还是那个意气风发的才子。 他握着这支新制的笛子,给徐志摩、陆小曼吹《牡丹亭》里的《皂罗袍》,笛声绕梁时,徐志摩拍着桌子叫好:“瑞午兄这手艺,比戏班名角还绝!” 那时他刚从英国回来,父亲留的古董字画摆满书房,教学生昆曲时,总用这支笛示范换气。 陆小曼后来常说:“第一次见他吹笛,就觉得这人眼里有光。” 1931年徐志摩空难的消息传来,陆小曼咳得撕心裂肺。翁瑞午揣着这支笛子赶过来,没说安慰的话,只吹了段《十面埋伏》,激昂的调子压过了她的哭声。 从那天起,他搬进陆小曼的住处,白天给她推拿治咳,晚上用笛子吹《春江花月夜》助她入睡。 有次陆小曼鸦片瘾犯了,把笛子扔在地上,他捡起来擦干净,继续吹——他说“笛声能压过烟瘾”。 后来他给陆小曼写医案,第一张纸头的边角,还沾着笛膜的碎渣。 1952年的某个周末,关小宝抱着本《昆曲入门》找到翁家。那时翁瑞午靠推拿维生,笛子被放在抽屉最底层,蒙了层灰。 “翁先生,能教我吹《游园惊梦》吗?”关小宝的声音怯生生的。翁瑞午愣了愣,拿出笛子擦了又擦,指尖按在笛孔上,却忘了调子,太久没吹了。 陆小曼坐在窗边抽烟,看着女孩凑在翁瑞午身边学换气,突然说:“这孩子的嗓子,像年轻时的我。” 后来关小宝常来,翁瑞午会用笛子给她伴奏,陆小曼偶尔也会哼两句,家里久违地有了笑声。 1955年翁瑞午入狱后,陆小曼把笛子找了出来。关小宝生下孩子后,把婴儿抱来,陆小曼接过孩子,竟用笛子吹起了童谣,她从没给人唱过这么软的调子。 孩子哭的时候,只要听见笛声,就会安静下来。 有次看守所允许探望,陆小曼带着笛子去,隔着玻璃给翁瑞午比划:“孩子听你的笛子,就不哭。” 翁瑞午看着笛子,突然红了眼,在纸上写:“等我出来,给你们吹《长生殿》。” 1957年翁瑞午出狱,推开家门时,听见了熟悉的笛声。陆小曼抱着孩子,正用笛子吹《皂罗袍》,调子断断续续的。 孩子看见他,伸手要抱,翁瑞午接过来,突然想起多年前教关小宝吹笛的模样。 他从陆小曼手里拿过笛子,指尖按上笛孔,久违的笛声响起时,陆小曼的眼泪突然掉了下来——这是徐志摩去世后,她第一次听见完整的《皂罗袍》。 后来翁瑞午常给孩子吹笛,笛尾的“瑞午”二字,被孩子摸得越来越亮。 1961年翁瑞午病重,躺在床上还握着笛子。他给陆小曼吹了段《夜奔》,调子弱得像耳语:“以后我不在了,你用笛子逗孩子。” 陆小曼点头,却不敢看他,她知道,这支笛子再也吹不出当年的意气了。翁瑞午去世那天,孩子抱着笛子哭,陆小曼把笛子放在他枕边,轻声说:“你带着它,到那边接着吹。” 1965年陆小曼临终前,把笛子交给了孩子的远房亲戚。“告诉孩子,这是翁伯伯的笛子,要好好留着。”她气息微弱,却攥着笛子不肯放。 如今,这支昆曲笛藏在上海戏曲博物馆的展柜里,旁边的说明牌写着:“翁瑞午(1899-1961)所用乐器,见证其与陆小曼三十余年相伴,及1955年庭审往事。” 当年的养女后来成了昆曲教师,偶尔会带着学生来博物馆,指着笛子说:“这是翁伯伯的笛子,他吹得最好的,是《游园惊梦》。” 关小宝晚年在香港捐了个昆曲基金,基金名里藏着“瑞午”二字,却从没公开提起过那段往事。 而陆小曼与翁瑞午的墓地,隔着一条小巷,墓碑上都没刻名字,只在陆小曼的碑上,刻着一行小字:“曾闻笛音绕梁,今伴松风入眠。” 信源:中国国情——陆小曼的感情生活有多乱?弃军官丈夫嫁徐志摩,婚后又出轨翁瑞午 《回顾陆小曼和翁瑞午》
1955年,56岁翁瑞午糟蹋了一名女大学生,对方母亲大怒,发誓要将他告进大牢,不
笑蓝说
2025-10-11 16:55:2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