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超级大铜矿拒绝中方,澳洲力拓欣喜接盘后,被接下来一幕整懵了! 蒙古所处的位置的确堪称战略宝地,它位于中俄之间,理应能够充分利用与两大邻国的良好关系,凭借这两个大国的庇护,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 可是,蒙古却总是喜欢走一些“另辟蹊径”的路,试图在国际舞台上找到更多的支持和背书。 举一个让人颇感迷惑的例子,蒙古发现了世界级的大铜矿。 这对于一个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其宝贵的财富。 按照常理,蒙古理应选择与其邻近的中俄两国合作,尤其是中国在铜需求上的巨大市场,以及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背景,能够为蒙古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 不过,蒙古并没有走这条更为直接和务实的道路,而是选择了与位于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展开合作。 这种选择让人感到意外,因为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与蒙古相距甚远,而且在文化和经济联系上也较为疏远。 更令人生疑的是,铜矿开采出来后,蒙古不仅拒绝将这些铜资源卖给中国,还采取了一些对中国市场的回避策略。 这个矿区离中国边境只有短短80公里,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 你看,矿区门口就是中国稳定到离谱的电网,可用率高达99.98%,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但蒙古偏不要,非要绕开。 这就逼得合作方澳洲力拓公司要么自己花大钱建电厂,要么就从几百公里外的首都拉电线过来,光这一项就得砸进去12亿美元。 能源搞不定,水更是大问题。 在缺水的戈壁滩搞开采,当地牧民担心生态环境,政府的取水许可迟迟下不来。 靠着几口临时井,供水量连需求的一半都满足不了,生产的命根子就这么被人捏着。 最离谱的还是运输,作为一个内陆国,怎么把矿石运出去卖钱是头等大事。 放着门口最近的中国港口不用,非要绕道两千多公里外的俄罗斯。 结果呢?路上慢得要死,旺季排队就得半个月,每吨铜的运费还硬生生多出几十甚至三百美元。 折腾到最后,力拓实在扛不住了,还是得回头找中国帮忙,乖乖掏了3亿美元改造铁路接口。 事实狠狠上了一课,地理规律是无法用意志改变的,所有绕路的努力,最后都变成了自己跟自己的钱包过不去。 如果说地理是道硬坎,那蒙古摇摆不定的政策,就是一把扎向项目的软刀子。 所谓的“资源民族主义”,没变成什么高明的长期战略,反而搞成了一场对合作伙伴的“围猎”。 合同说变就变,力拓的钱已经大把大把投进去了,蒙古政府一看自己财政紧张,突然就要修改游戏规则,想把自己34%的股份一口气提高到51%,变成控股方,还要再加收15%的资源税。 更夸张的是,在2019年,蒙古议会差点就单方面撕毁了整个协议。 这种朝令夕改的做法,把商业合作最根本的信任给毁了。 项目一超支,矛盾就爆发。 力拓在蒙古的投资项目一开始预算为51亿美元,但随着项目的推进,预算一路飙升,最终远远超出了初期预期。 这时,蒙古政府的反应并不是与力拓一同解决问题,而是怀疑力拓在做假账,试图吞掉本该属于蒙古的利润。 随着矛盾的激化,蒙古政府采取了追缴税款的手段,对力拓进行施压。 双方的关系迅速恶化,项目在2013年甚至一度全面停摆,导致原本应创造大量财富的合作变成了一个无底洞,消耗着资金,却没有任何可观的营收回报。 内部的内耗不断加剧,蒙古政府的疑虑与力拓的坚持形成了持续的对立,双方没有找到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方式。 更为深刻的是,这场博弈的终极赢家还是市场。 矿产资源挖掘出来后,终究需要有人购买,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买家,其市场需求几乎是任何矿业公司都无法忽视的。 讽刺的是,力拓这样一个全球六成收入来自中国市场的矿业巨头,在与蒙古签署的合约中,却被明确禁止直接将矿产卖给自己最大的客户中国。 当奥尤陶勒盖在无尽的扯皮中浪费光阴时,被拒之门外的中国,早就启动了B计划。 在秘鲁,投资了储量更大的拉斯邦巴斯铜矿,在赞比亚,连冶炼厂都配套建好了,成本更低。 2024年从智利大量进口的数据,更是证明了中国的选择多的是。
蒙古超级大铜矿拒绝中方,澳洲力拓欣喜接盘后,被接下来一幕整懵了! 蒙古所处的
文史小将
2025-10-11 16:30:50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