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上海“高考状元”袁钧瑛,公派留美拒不回国,可是她在美国深修40年后,却

世界今若在 2025-10-10 00:00:42

1977年上海“高考状元”袁钧瑛,公派留美拒不回国,可是她在美国深修40年后,却带着全部的积蓄回到了中国……还培养出三十多位国内顶尖生物人才。   袁钧瑛是上海一名工厂女工。那年国家恢复高考,突然多了一条改变命运的路。   她下了班就捧起书本熬到深夜。最后硬是考上了复旦大学生物系,还成了那一年上海理科第一。   毕业后赶上了国家和美国合办的生物学博士项目,她又考进了,之后去了哈佛。   袁钧瑛在那边接触到全球最前沿的生物医学研究,和顶尖学者一起做项目。   后来她拿到博士学位,正好赶上美国那边有高校主动给她机会,实验室和资金都不用担心。   她也没太多犹豫,决定留下。   袁钧瑛虽然人在美国,但和国内始终没断过联系。   她给复旦、浙大这些高校的实验室提建议、写邮件,帮着国内的学生申请到哈佛深造的名额。   她还把自己做研究的思路整理出来,寄给国内同行参考。   说到科研,她最牛的地方是提出了“程序性坏死”这个概念,直接推翻了原来学界关于细胞死亡的一些老观念。   她的研究成果被无数国际同行引用,甚至成了新药研发的重要理论基础。   她还成了哈佛医学院史上第一位亚裔女性正教授,发表了两百多篇论文。   这些年,她在美国的地位稳稳当当,真正做到了让世界听到中国科学家的声音。   但说到底,她并没有忘记自己来自哪里。   其实她的爱人早年就回国了,两人一直两地分居。   她没选择立马回国,是因为那时候国内还没准备好。   直到最近十多年,国内实验条件和国际差距越来越小,她才开始频繁往返中美,参与国内实验室建设。   她不仅出钱,还出力,帮忙引进国外的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   2020年,袁钧瑛决定彻底回国,带着自己的全部积蓄,投进了上海的实验室。   她已经六十多岁了,还能有这个冲劲,实在让人佩服。   回国以后,她比在哈佛还拼。   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带着一群年轻人啃最难啃的课题。   她很严厉,做实验和写论文都要亲自把关,但她的学生都认可她。   现在国内生物学领域,很多顶尖青年科学家都出自她门下。   她带着团队和国内多家医院合作,2019年在《自然》杂志上发了重磅成果,发现了一种全新罕见免疫疾病,还找到了解决办法。   这类成果在国际上都有很高的认可度,让人真正感受到我国科研的进步。   2023年她还当选了中科院外籍院士,这个荣誉不仅仅是给她个人,也是对归国科学家群体的肯定。   外界对她的争议一直没断过,有人觉得她回国是图安稳,有人拿她的美国国籍说事。   其实,人才流动本来就是常态,科学研究也没有国界。   她留在美国,是为了做更高水平的研究,后来回国,是因为这里有了适合她继续深耕的土壤。   一个人一辈子总有不同阶段的选择。她没什么“投机”,就是顺应时势做了自己该做的事。   现在,她最大的愿望就是把这些年积累的经验都传授给年轻人,让更多人能站到世界舞台上。   无论外界如何评价,她始终用实际行动在践行科研无国界、人才为国服务的信念。   她的故事,或许会让后来的人明白,一个科学家真正的归属感,是靠贡献和责任感来定义的,而不是外在的身份标签。   参考:上海“高考状元”袁钧瑛曾直言:我从不后悔加入美国国籍!晚年却带着全部积蓄回国——中国网教育

0 阅读:0
世界今若在

世界今若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