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日本人什么时候感觉自己要输了?主要是武汉会战以后,最初日本上下并没有想到

轩叔观察 2025-10-09 22:29:34

抗日战争日本人什么时候感觉自己要输了?主要是武汉会战以后,最初日本上下并没有想到什么持久战,认为这是一锤子买卖,日本最初是在华北搞事,目的是一举占领平津地区,进而控制河北省大部。[无辜笑] 1937年7月7日深夜,卢沟桥的枪声打破了华北的平静,日军以一名士兵“失踪”为由要求进城搜查,遭到拒绝后悍然开火,战火迅速蔓延,华北地区接连沦陷,当时日本军部内部流传着一份作战计划,预计用三个月时间打通平汉、津浦两条铁路线,直逼南京,迫使中国政府屈服。 这份计划在战争初期似乎进展顺利,日军装备精良,拥有坦克、飞机和重炮,而中国军队的武器大多还停留在一战水平,1937年底南京沦陷的消息震动全国,但日本军部没想到的是,中国政府并未如他们所愿投降,反而将战争拖入了消耗战的泥潭。 1938年6月日军调集11个师团约35万人,配备120架飞机和120艘舰艇,从多个方向进攻武汉,这座长江中游的重镇是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铁路、水运枢纽都在此交汇,日军原本打算两个月内拿下武汉,彻底瓦解中国的抵抗力量。 战斗的激烈程度远超双方预料,在江西万家岭,日军第106师团被包围,九千多人几乎全军覆没,在湖北田家镇要塞,守军坚守了两个月,日军付出了三千多人伤亡才攻破防线,武汉外围的每一座山头、每一条河流都变成了绞肉机。 四个半月后日军终于占领了武汉三镇,但他们的损失超出了东京大本营的承受能力,根据中方战后统计,日军在这场会战中阵亡约10万人,负伤15万余人,日本防卫厅战史室后来公布的数字也显示,仅阵亡和因病减员就达3。5万人,这还不包括大量负伤人员,更致命的是物资消耗,日军每天要消耗数百吨弹药和燃料,后勤补给线被拉得极长。 1938年11月3日近卫文麿内阁发表声明,提出建立“东亚新秩序”的构想,表示不再以国民政府为谈判对象,这份声明的潜台词是,日本已经放弃了短期内通过军事手段解决战争的幻想,转而准备长期占领和经营占领区。 从1939年到1941年,日军又发起了三次长沙会战和桂南战役,试图打通粤汉铁路和滇越铁路,切断中国的海外补给通道,第一次长沙会战,日军投入10万兵力,伤亡2万多人,最终无功而返,昆仑关战役中,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被击溃,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阵亡,这是抗战爆发以来日军阵亡的最高级别将领之一。 这些战役暴露出日军的致命弱点,兵力不足,1937年开战时,日军在华兵力约25万,到1941年已经增加到85万,但要控制华北、华中、华南如此广阔的地区,兵力明显捉襟见肘,日军不得不将大量部队用于守备交通线和占领区,真正能用于进攻的机动兵力越来越少。 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后,战争规模再次升级,日本需要同时在中国、东南亚和太平洋三条战线作战,兵力和物资被严重分散,在中国战场,日军已经无力发动大规模进攻,只能维持现有占领区。 1944年4月日军孤注一掷发动“一号作战”,动员51万兵力打通大陆交通线,这次作战在占领区域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并未改变战局走向,相反由于战线拉得过长,日军的守备兵力更加吃紧,到1945年初,日军在华兵力虽然号称105万,但大部分都钉在据点和交通线上,已经丧失了主动出击的能力。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军在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百万大军进入中国东北,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通过广播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这场战争从卢沟桥的枪声开始,历时八年,最终以日本的彻底失败告终。 如果要问日本从哪场战役开始陷入被动,武汉会战无疑是最关键的节点,这场会战之后,日军的战略优势基本丧失殆尽,虽然在后续几年还能发动局部攻势,但再也无法像战争初期那样长驱直入,从经济数据、兵力损耗到战略态势,日本在1938年底就已经输掉了这场战争,只是还不愿承认这个事实。 网友们议论纷纷: “以前学历史就知道武汉会战重要,但没想到日本从这时候就开始虚了,看来说三个月灭中国真是做梦,咱们的先辈太不容易了。”   “数据惊人!日本黄金储备从13。5亿降到3。9亿,这仗它确实打不起了,战争拼到底还是经济实力。”   “近卫文麿那个‘东亚新秩序’的讲话,分明是打不过还嘴硬。现在看真是又当又立,笑死人了。”   “冈村宁次这人能活到82岁还逃过审判,简直没天理!果然历史并不总是善恶有报。”   “日本输在太贪心,中国战场没搞定又去惹美国。两线作战,你不崩谁崩?”   “武汉会战之后日本基本上就是在硬撑,长沙会战、昆仑关几次都没占到便宜,兵老师疲,明显不行了。”   “原子弹和苏联出兵是压垮日本的最后一根稻草,但其实早该倒了。侵略者注定失败!”   你觉得日本究竟是从哪场战役开始彻底陷入被动,是武汉会战,还是后来的长沙会战?   官方信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0 阅读:51
轩叔观察

轩叔观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