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军事上的3大疑问:第一:毛主席没有上过军校,从哪学的打仗能力?第二:毛主席一生很少拿枪,为何可以指挥千军万马?第三:我军名将很多,手握10万大军的也不少,为何从没人敢拥兵自重?[无辜笑] 毛泽东的军事启蒙来自书本,但真正的本事是在战场上磨出来的,少年时代他读遍了能找到的兵书,《孙子兵法》能大段背诵,《三国演义》里每场战役的地形、兵力、战法都烂熟于心,后来接触到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他在书页空白处密密麻麻写满批注。 但读书只是起点,井冈山时期的第一次反围剿,他提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十六字诀,这不是从书上抄来的,而是面对三万敌军、手里只有四千人枪时逼出来的活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从八万多人打到三万,这场惨痛的失利让他明白:照搬苏联教科书在中国行不通。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刚结束,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写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本小册子里没有高深理论,讲的都是实打实的经验,为什么红军要打运动战而不是阵地战?因为武器差、人数少,必须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为什么要建立根据地?因为游击队需要补给、需要兵源,根据地就是源头活水。 1938年5月日军已经占领大半个中国,舆论普遍悲观,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连讲九天,整理出三万字的《论持久战》,他把战争分成三个阶段:敌之战略进攻、战略相持、我之战略反攻,文章传到前线,连国民党将领白崇禧都印发部队学习,1945年日本投降,战争进程和他的预判几乎完全吻合。 1948年秋天东北战场上林彪打下四平后想直取沈阳,毛泽东连发三封电报:先打锦州,他看出来了,锦州是东北连接华北的咽喉,拿下锦州就切断了东北国民党军的退路,林彪犹豫了几天,最终按毛泽东的部署打,结果31个小时攻克锦州,整个东北战局随之崩盘。 指挥打仗不只是排兵布阵,更要懂人心,1935年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重新进入军事指挥核心,四渡赤水那仗,红军在川滇黔边界来回穿插,很多人看不懂,有干部私下抱怨“走'弓背路'”,毛泽东就召集会议解释,敌人四十万大军围追堵截,我们只有三万多人,不能硬拼,必须在运动中寻找战机,几句话说得明明白白,部队继续前进。 1949年1月北平城外,傅作义的二十五万守军还在观望,毛泽东没有急着攻城,而是让新华社发表社论《评战犯求和》,把傅作义排在战犯名单第五位,这篇文章传进城里,傅作义彻夜未眠,他明白了,继续顽抗只有死路一条,和平起义还有活路,一个月后,解放军开进北平城,一枪未放。 手下将领各有脾气,彭德怀性子烈,林彪话不多,粟裕喜欢钻研战术,刘伯承善于攻坚,毛泽东从不强求统一风格,而是因人而异给任务,打锦州让林彪,攻济南派粟裕,最难啃的太原交给徐向前,每个人都能发挥所长,自然心服口服。 平津战役期间林彪来电报建议先打天津,毛泽东复电,可以,但同时提醒,打完天津要立即做好攻北平的准备,结果林彪打下天津后,北平守军士气崩溃,傅作义主动求和,这种指挥方式,既给前线指挥员自主权,又把握住战略大方向。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还在琢磨军队建设,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他力排众议决定出兵,有人担心美军装备先进,他说:武器是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因素是人,志愿军在朝鲜打了两年零九个月,美国人终于坐到谈判桌前。 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一声巨响,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这个项目是1955年毛泽东拍板上马的,当时有人说“中国搞原子弹是白日做梦”,他说了一句话: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九年时间从零起步到试验成功,这份战略眼光不是军校能教的。 1976年毛泽东在北京逝世,他没上过一天军校,却培养出一批能征善战的将帅,他很少拿枪上战场,却指挥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硬仗,他手下名将如云,却没有一个拥兵自重。 网友们敬佩不已: “毛主席的军事天赋真是天生的,没上过军校却能打出那么多神仙仗,这才是真正的战略家!” “看完明白了,毛主席靠的是读书+实战+总结,比纸上谈兵的强太多了,现在人缺的就是这种学习能力。” “党指挥枪真是高明,从根上杜绝了军阀割据的可能,这一点至今还在发挥作用,厉害!” “别说当年了,现在哪个领导能像毛主席一样和基层同吃同住,人格魅力才是核心战斗力啊!” “持久战的理论真的太神了,在那么艰难的情况下能预见到胜利,这种远见现在都值得学习。” “最佩服的是毛主席不用亲自拿枪就能指挥千军万马,这才是真正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 外。” “思想建设太重要了,现在企业管理也值得借鉴,光靠制度管人不行,还得有共同信念。” “对比其他国家的内战历史,咱们军队确实没出现拥兵自重的情况,这点真的很了不起。” 毛主席的军事智慧中,哪一点最让你觉得受益至今? 官方信源: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