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一国两制,那就一国一制!”中国台湾的马英九表示,台湾不拒绝两岸统一,但是要用和平民主的方式。然而上面对两岸严峻局面,中国从来不会放弃使用武力,而如今台湾早已没有筹码“谈和平”。 台海力量对比已发生质变,2024年解放军列装的第5代隐身战机歼-35数量突破100架,是台湾全部战机数量的1.5倍。更关键的是体系作战能力:解放军部署在福建的量子雷达系统,可穿透云雾实时监控台岛东海岸,使传统的地理屏障优势荡然无存。 火箭军的压制能力更令人窒息,最新部署的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将台湾重要军事目标的预警时间压缩至3分钟以内。台军花费47亿美元购买的“爱国者”系统,在面对具备变轨能力的乘波体弹头时,拦截成功率不足15%。 台湾曾经的王牌——半导体产业,正面临双重挤压,中芯国际在7纳米工艺上取得突破,长江存储的128层NAND闪存已进入苹果供应链。 与此同时,美国强制台积电在亚利桑那建厂,并要求转移核心工艺,台湾的技术优势正在被系统性掏空。 更致命的是市场依赖。2024年台湾对大陆出口占比降至38%,但大陆仍是其最大顺差来源。当《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早收清单被逐步取消时,台湾传统产业将面临灭顶之灾。 台湾所谓的“外交盟友”仅剩11个,且多数是人口不足百万的岛国。在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迎来54周年之际,又有3个国家与台湾断绝“外交关系”。美国虽通过“与台湾关系法”升级版,但明确排除“协防台湾”条款。 更现实的是国际组织参与权,台湾以“中国台北”名义参加国际活动的空间被持续压缩,连世界卫生大会观察员资格都难以维持。这种国际孤立,使“和平对话”失去第三方调解基础。 台湾岛内统独民意出现决定性变化。2024年“大选”数据显示,支持“永远维持现状”的民众首次跌破50%,而认为“终将统一”的比例升至35%。这种心理预期的改变,正瓦解“拒统谋独”的社会基础。 更微妙的是青年态度,30岁以下群体中,愿意赴大陆发展的比例达42%,较2016年翻倍。这种用脚投票的趋势,比任何政治宣言都更真实。 拜登政府虽签署“台湾政策法”,但拒绝批准对台出售进攻性武器。美国印太司令部明确表示,美军重点是在“冲突爆发后介入”,而非“预防冲突发生”。这种战略调整,实际上给予大陆更大的军事行动空间。 更致命的是美国内部分歧,共和党控制的众议院虽通过多项“友台法案”,但民主党掌握的国务院始终拒绝派遣官员驻台。这种政策撕裂,使台湾难以获得连贯的美国支持。 “九二共识”这个曾经的最大公约数,正被民进党当局的系统性“去中国化”所掏空。台教育部门审定的新版教科书,将“台湾史”与“中国史”并列,这种历史观的切割,使和平统一的文化基础不复存在。 更棘手的是法律障碍。台湾地区立法机构通过“反渗透法”,将两岸正常交流污名化。这种人为设置的障碍,使民间交流渠道也大幅收窄。 关键国家的态度已经明朗。日本发布的最新《防卫白皮书》首次明确表示“不会军事介入台海冲突”;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称“敦促各方克制”,但拒绝承诺派兵。这种表态,使台湾寄望的外部干预可能性大减。 更重要的是俄罗斯的立场,在乌克兰危机牵制西方精力的情况下,俄公开表示“台湾是中国领土”,这种大国协调,使美国难以组建干预联盟。 “一国一制”的具体形态逐渐清晰。参考澳门驻军模式,解放军将在台北、高雄等战略要地建立基地;司法系统将引入大陆法官参与重大案件审理;教育系统需全面采用国家统编教材。 但也会保留适当灵活性,台湾或可维持单独关税区地位,新台币继续流通一段时间,基层公务员队伍基本保留。这种安排,既体现主权统一,又减少社会震荡。 从郑成功收复台湾到康熙统一,每次台湾回归都伴随着武力后盾。当前局势与1683年施琅平台前夜惊人相似:都是大陆综合实力形成压倒优势,都是台湾内部出现严重分裂,都是外部干预力量犹豫不决。 不同的是,这次统一将使中国彻底突破第一岛链,获得通往西太平洋的出口。这种地缘战略价值,决定大陆不会无限期等待。 当马英九们还在怀念2008-2016年的两岸蜜月期时,历史列车已经驶入新的轨道。和平统一的机会之窗尚未完全关闭,但需要台湾方面拿出承认“九二共识”实质内涵的勇气。 若继续寄望于“倚美谋独”的幻想,那么《反分裂国家法》第八条规定的非和平方式,将从一个法律条文变成现实选择。 统一的车轮不会因为少数人的不情愿而停止转动,问题只在于台湾同胞是要坐上这辆车,还是被车轮碾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