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9年的一天,日本为了在京都丰国神社安葬丰臣秀吉的遗体,竟残忍地割下万历援朝战争中牺牲的明朝将士耳鼻,用盐腌制后埋在神社门口,并命名为耳冢。尽管万历援朝战争以明朝的胜利而告终,更为整个东亚带来三百年的和平,但是明朝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从而为1644年甲申之变埋下伏笔,这当中耳冢就是最悲壮的见证。[无辜笑] 这些耳鼻来自七年前那场改变东亚命运的战争,当时刚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已经63岁,他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拿下朝鲜,然后进军北京,把明朝皇帝迁到日本当傀儡,自己去宁波当“大唐关白”。 1592年4月15.8万日军从名护屋港出发,他们装备着从葡萄牙人手里学来的火绳枪技术,这种武器在当时的东亚还很少见,朝鲜军队主要靠弓箭和冷兵器,根本挡不住密集的枪弹。 日军只用了20天就打到汉城,朝鲜国王李昖带着世子连夜逃跑,一路向北直奔鸭绿江边的义州,他派使者过江求援,信中写着:“倭贼长驱直入,社稷危在旦夕。” 明朝朝廷吵了三个月,兵部尚书石星主张出兵,户部算了笔账说打仗至少要花300万两,国库撑不住,礼部的人说朝鲜是藩属国,不救说不过去,万历皇帝最后拍板:打。 1593年初辽东总兵李如松率领4。3万明军跨过鸭绿江,他们带着佛朗机炮,这种火炮射程能达到500米,平壤城下明军用炮火轰开城门,日军主将小西行长差点被俘,只带着几百人逃出城。 但日军有一套让人毛骨悚然的战功统计方法,按照日本传统,武士要割下敌人首级作为战利品,可首级太重,从朝鲜运回日本要花大量船只,丰臣秀吉下令改割耳鼻,用盐腌制后装桶运回,论个计功。 这个命令造成了惨剧,士兵为了多领赏金,不仅割阵亡者的耳鼻,还对平民下手。 战争拖了七年,明朝陆续增兵到7万多人,在朝鲜修筑了几十座堡垒,跟日军打起了持久战,双方在庆尚道、全罗道反复拉锯,明军的火炮和骑兵占优势,日军的火绳枪步兵防守能力强,谁也吃不掉谁。 1598年8月丰臣秀吉在大坂城病死,他临终前还在做梦,让人去朝鲜前线传令,攻下四道后撤回釜山等候,但前线的日军早就厌战了,听说老头子死了,赶紧收拾东西上船。 战争结束后这些耳鼻被集中埋在丰国神社门前,建成一座坟冢,起初叫“鼻冢”,后来日本人觉得这名字不太好听,改称“耳冢”,坟前立了块石碑,记录着“朝鲜征伐”的“功绩”。 明朝账本上记载,这场战争总共花了826万两白银,相当于当时两年的全国田赋收入。钱是一方面,更要命的是人,辽东精锐在朝鲜打了七年,回来时减员过半,剩下的也是疲兵老卒。 东北的防线因此出现了缺口,1583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刚刚统一女真各部,明朝本可以趁机压制,但主力部队都在朝鲜,辽东只能靠一些地方卫所守备,根本管不住建州女真的扩张。 1618年努尔哈赤公开反明,用“七大恨”做战争动员,到1644年他的继承者多尔衮率军入关,在山海关下接受吴三桂的投降。从万历朝鲜战争结束到明朝灭亡,正好45年。 耳冢现在还在京都市东山区的住宅区里,围墙不高,门也不锁,任何人都能进去,每年都有中国和韩国的游客自发来这里献花,在坟前摆上菊花或者烧一炷香。 2005年京都市政府重修了耳冢周边环境,在旁边立了说明牌,用日中韩三国文字写着这座坟冢的来历。说明牌上没有回避历史,直接写明这是“朝鲜侵略战争中被杀害者的耳鼻墓”。 战争对三个国家的影响完全不同,日本进入德川幕府时代,锁国200多年,直到黑船来航才被迫开放,朝鲜在战后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李氏王朝又延续了300年,明朝表面上打赢了,实际上被掏空了根基,从此走上下坡路。 网友们议论纷纷: “看完背后发凉,丰臣秀吉真是又疯又狠,为了战功不择手段,可怜了那些明朝将士。” “教科书里从没提过这场战争对明朝消耗这么大,难怪后面打不过满清了,历史真是环环相扣。” “去京都旅游时见过耳冢,当地导游含糊其辞,原来藏着这么血腥的历史,建议立个中文解说牌。” “韩国人称这场战争叫‘壬辰倭乱’,我们叫‘万历援朝’,是不是该统一叫‘抗倭援朝战争’?” “最惨的是朝鲜老百姓,被割了18万个耳鼻,数字太震撼了……和平真的太可贵了。” “说明朝被战争拖垮的,别忘了还有小冰河期和党争,但辽东精锐确实是在朝鲜打没的。” 如果当时明朝选择不救朝鲜,东亚历史会彻底改变吗,明朝能避免灭亡吗? 官方信源: 中国国家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