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时代的工业体系有多完善?举个例子,在小县城里,当时有水泥厂、氮肥厂、造纸厂、制药厂、机械厂、纺织厂、糖厂、酒厂、皮鞋厂、家俱厂、农机修造厂、汽车修理厂、汽车保养厂、伞厂、棕制品厂、豆腐乳厂、笔杆厂,等等,大大小小几十个,国计民生所需的很多东西,这些工厂都能生产出来。[无辜笑] 70年代末,河北某县的氮肥厂每天凌晨五点准时开工,厂长老刘记得很清楚,那时候厂里380个工人,一年能产出5000吨碳酸氢铵,刚好够全县20万亩农田用肥。产品质量比不上大厂,价格却便宜三成,最关键的是——本地货,随要随到。 这样的场景在当时的中国并不稀罕,1978年全国统计数据显示,2000多个县里,至少1600个建有化肥厂,1400多个有水泥厂。除此之外还有成千上万的造纸厂、农机厂、砖瓦厂散布各地,这些厂子规模不大,设备简陋,却构成了那个年代最真实的工业底色。 60年代国际环境恶化,进口渠道几乎断绝,一个县要发展农业,等着从外地调肥料根本不现实,运输能力跟不上,调配周期太长,与其坐等,不如自己动手。 老刘的厂子就是1970年上马的,县里拿出30万元启动资金,从省城机械厂买来二手设备,招了200个农民工进厂培训三个月就开工了,头一年产量只有设计值的六成,到第三年基本稳定,虽然能耗比大厂高50%,但解决了燃眉之急。 这些厂子的价值远不止生产,老刘厂里有职工食堂,一顿饭三毛钱,米饭管够还有一个荤菜,厂区澡堂每周开放三次,附近村民都来洗澡,厂办子弟小学招了120个孩子,老师工资由厂里发,职工宿舍分单间和两居室,结婚就能申请调房,这套体系让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的生活有了完整保障。 但代价也很明显,由于规模小、技术差,这些县办厂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老刘算过账,他们厂每吨化肥的煤耗是大厂的1.8倍,电耗是2.1倍,放在计划经济年代还能靠统购统销勉强维持,一旦面对市场竞争,立刻原形毕露。 1992年化肥市场放开,江浙一带的大厂产品大举北上,老刘厂里的碳酸氢铵在县城农资站堆了半年卖不动,外地货虽然贵一成,但含氮量高、肥效持久,农民算明白账后宁愿多花钱。1995年,厂子正式停产,380个工人分流到其他企业或自谋出路。 这样的故事在全国各地反复上演,数据显示,1990年到2000年间,全国关停的县办小化肥厂超过800家,小水泥厂关了1100多家,大批工人失去铁饭碗,很多县城的工业区变成空置厂房。那个“有厂就有饭吃”的时代彻底翻篇了。 2020年初疫情突袭,全球供应链骤然中断,那段时间,很多沿海代工厂因为缺少进口元器件而停工,订单交付周期从一个月拖到半年,这时候人们发现,如果关键物资完全依赖外部,一旦出现极端情况,整个产业链可能瘫痪。 这个教训让政策制定者重新思考产业布局,不是说要回到低效重复建设的老路,而是在某些关键领域保持必要的自主生产能力,比如芯片行业,即使短期内成本高、技术差,也要咬牙投入研发和生产,这个逻辑和当年县办厂“宁可贵点,也要自己有”的思路,本质上是一回事。 现在回看,那些老厂子虽然设备落后、效益不佳,却留下了宝贵经验,一是培养了最早一批产业工人,他们后来成为沿海工厂的技术骨干,二是让无数县城有了工业意识,知道办厂是怎么回事,三是证明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集中力量也能把事情干成。 网友们感慨万千: “我老家以前也有个纺织厂,我妈就是厂里的职工,小时候我就在厂子弟学校上学,虽然现在厂子早没了,但那段大院里邻里互助的日子,真是这辈子最温暖的回忆了。” “看哭了,我父亲就是县农机厂下岗的工人,文章里写的太真实了,他们那一代人为国家付出了所有,最终却默默承受了转型的阵痛,向他们致敬!” “这就是典型的‘底线思维’啊!现在看特别有远见,全球化虽好,但鸡蛋不能都放一个篮子里,关键领域必须自主可控,当年的教训和经验都不能丢。” “时代不一样了,那时候是为了解决有无问题,是生存问题,现在我们要解决的是好坏问题,是发展问题,不能盲目怀旧,但自力更生的精神确实不能丢。” “我们县以前的老酒厂旧址,现在改造成文化创意园了,成了年轻人打卡的地方,感觉这种传承挺好的,老的工业血脉用新的方式活了下来。” 看了那个年代县城工业的兴衰史,您有什么感触,您家乡还有这样的老工厂吗? 官方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