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10月要滋阴! 一个经方2味药,快速补津液,将眨眼、清嗓子、耸肩消干净! 入秋之后,儿科门诊里抽动症的小患者明显多了起来。 不少家长说,说之前控制得好好的,一到10月就又抽动了,甚至添了不少新毛病。 其实这背后藏着一个关键病机:抽动症多为阳证,秋季燥邪又易伤津,双重作用下津液亏虚,筋脉失养,症状自然反复或加重。 想要稳住孩子的抽动症状,10月的核心就是滋阴润燥、柔筋缓急,而中医里有一个仅两味药的经方,正是应对这种情况的利器——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由白芍和炙甘草两味药组成。 中医认为:酸能收、甘能缓。白芍味酸,具有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功效;炙甘草味甘,能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两药配伍,酸甘化阴,快速补充体内亏虚的津液,能缓解筋脉的痉挛紧张。 临床上,我也经常用这个方子,根据孩子具体的情况做出一定的加减,下面给大家讲讲具体怎么用。 一位8岁的小男孩乐乐(化名),家长说孩子半年前出现频繁眨眼、清嗓子的症状,服用西药后症状有所缓解,但停药后复发,一入秋症状明显加重,还新增了轻微耸肩的情况。 看诊时发现,乐乐面色偏红,嘴唇干燥,舌质红、苔少,脉细数,这些都是阴虚阳亢、燥邪伤津的典型表现。 在芍药甘草汤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味:白芍、甘草、桑叶、天麻、钩藤、麦冬、玄参等桑叶能疏散风热、清肺润燥; 天麻、钩藤是平肝息风的经典组合,缓解因肝风内动导致的耸肩、摇头等抽动症状;麦冬、玄参则进一步滋阴润燥,加强补津液的效果。 全方以芍药甘草汤为基础,既保留了滋阴柔筋的核心,又针对秋季燥邪和肝风内动的兼证进行了强化。 乐乐喝了3周后,家长反馈孩子清嗓子的频率明显减少,眨眼、耸肩症状基本消失,面色也变得平和。 目前继续调理中,孟爷爷还让孩子坚持敷止动贴,外敷配合效果更好。 除了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方药,10月份家长还可以从生活上帮助孩子滋阴润燥,辅助改善抽动症状: 饮食调理:多给孩子吃滋阴润燥的食物,如梨、银耳、百合、麦冬、玉竹、山药等,少给孩子吃辛辣、油炸、甜食等易耗伤津液的食物。 环境保湿:秋季室内干燥,可使用加湿器,保持空气湿度在50%-60%,避免燥邪直接侵袭孩子呼吸道。 情绪疏导:避免给孩子过大的学业压力,多陪伴孩子,保持家庭氛围轻松,因为情志紧张会加重阴虚阳亢的状态。 总之,10月调理抽动症,抓住滋阴这个核心,用好芍药甘草汤及其加味方。但要注意,每个孩子的体质和症状不同,具体用药需在专业中医师辨证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抓药服用。
从“头汗”辨水结胸:一则医案揭示中医辨证精微北宋年间,名医孙兆遇一奇症:患者俞伯
【2评论】【5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