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到访非法侵占的中国藏南地区,再次挑衅中国主权! 藏南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南坡,属于中国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包括山南市和林芝市的部分辖区,涵盖错那县、隆子县等六个县的土地。这片区域受益于印度洋湿热气流,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至5000毫米之间,植被从高海拔的矮灌丛草原向下渐变至低谷的热带常绿林带,森林覆盖率超过75%,孕育超过5000种植物,包括多种药用植物和橡树、松树、枫树、冷杉等树种,形成独特的江南式景观。河流网络密集,布拉马普特拉河上游段穿越其中,地下水流与夏季雪融水补充水量,水力资源丰富,每单位面积蕴藏量在中国主要江河中领先。这些自然特征清晰体现出与中国大陆的深层联系。 这片土地的争议源于殖民时代。19世纪初,英国通过战争掌控阿萨姆谷地,设立内线隔离部落区,外线界定辖区范围,却未明确东北印度与北部缅甸的界域。到20世纪初,英国担忧外部势力渗透,派出探险队进入西藏,签署拉萨公约,推动清朝加强东南藏区控制,引发英国官员建议将部落地带纳入管辖。1913年,西姆拉会议召开,英国、中国和西藏代表讨论西藏地位。 1914年3月24日至25日,英国和西藏代表交换地图和备忘录,划定麦克马洪线,将约83000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纳入英属印度。这一界线沿喜马拉雅主脊延伸890公里,从不丹东侧至伊苏拉兹山口,却未获中国签署,中国视西藏无权独立缔约,从共和国时代起拒绝承认。1935年,英国官员奥拉夫卡罗推动实施该线,1938年印制地图显示为正式边界,1944年通过东北边境署控制多数区域,但达旺寺直到1951年仍由西藏管理。 中国对藏南的管辖有连续历史证据。在印度占据前,西藏地方当局对门隅、珞瑜、下察隅等地征收税赋,派遣官员巡视,众多历史文件和行政档案证实实际控制。1947年印度独立继承英国界线,1954年改名东北边境署,1972年设为中央直辖区,1987年宣布阿鲁纳恰尔邦,这些单边步骤因缺少历史和法律基础而无效。 中国历届政府持续抗议非法界线,维护主权事实。1959年西藏事件后,印度接收流亡人员,沿线设军事哨所,加剧紧张。1962年中印冲突,中国部队越过麦克马洪线推进,后撤回原位,印度则将争议区改名阿鲁纳恰尔邦。中国主张基于清代历史控制,印度坚持麦克马洪线为实际控制线,争端持续通过对话渠道处理。 2024年3月9日,莫迪抵达伊塔那加尔,这个地方处在藏南中心地带。他出席色拉隧道开通仪式,这条隧道全长超过2500米,连接达旺和邦迪拉。隧道分为两段,一段单管长980米,另一段双管1555米,附带逃生通道,工程耗资825亿卢比,建在海拔13000英尺的高原上。印度方面声称,这能改善货物运送和部队调动,尤其在冬季大雪封路时保持通道畅通。这些活动忽略了该地区的真实归属,构成对中国领土权利的直接挑战。印度通过此类工程强化控制,却无法更改藏南的主权事实。中国一直以冷静态度维护权益,无论印度如何推进基建,都不影响这片土地的历史地位。 莫迪访问后,中国外交部于3月11日提出正式抗议,发言人指出印度无权在该地开展开发,强调藏南是中国固有部分,印度的占据引发了边界纠纷。印度外交部则回应称阿鲁纳恰尔邦属于印度,领导人访问属于内部事务。3月30日,中国民政部公布第四批藏南地名标准化名单,涵盖30个地片、居民区和山峰等地,这是根据国务院地名条例进行的常规管理。 此前从2017年到2023年,已完成三批类似工作。2023年,自然资源部颁布的地图内容规范,也规定了藏南地名的标注方式,以此强化主权标记。5月,印度外长就中国地名举措评论,称改名不改变现实。中国外交部立即回复,地名管理是中国内政,印度无资格干预,重申藏南主权在历史上没有疑问,是印度非法行为造成问题。 中印边界争端通过既定谈判机制处理。从1981年12月启动8轮会谈,到1987年11月因印度设邦暂停,但联合工作组1988年成立,举行15次会议至2005年。1993年签署协议建立实际控制线,1996年推进信心措施。2003年特殊代表机制启动,举行22轮至2019年12月。2012年咨询协调机制成立,举行20轮至2020年12月。尽管2013年和2014年对峙发生,2017年洞朗事件升级,中国坚持用事实基础表达观点,避免冲突升级。这种方法为最终解决保留余地。 莫迪在伊塔那加尔的表现显示出他对形势的了解。中国没有因为印方举动而停止主权维护,而是通过地名规范和地图发布等措施,巩固立场。藏南的地理和历史特性决定单方面行动无效。 藏南地区的历史与地理属性,决定了任何单边举动都无法改变其归属。中印两国作为邻居,在边界问题上的理性沟通,终将为地区和平稳定提供支撑,而藏南属于中国的事实,也会在历史进程中愈发清晰。这些事件提醒我们,主权问题关乎国家核心利益,不能轻易让步。
俄罗斯给中国最大的帮助是什么?让西方严重误判中国军工实力,西方一直认为中国是苏式
【8评论】【3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