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中企可以撤退了! 中国为了曲线出口美国,在越南、墨西哥投资的组装厂,目前状况下,弊大于利,延缓了内循环的完善,保护了美国的低通胀,培养了小型工业化竞争对手,还带来因国外政策变化的投资损失,特别是国企,国家应该出台新政策,引导这些企业有序撤资。 自从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后,墨西哥成了中企绕过关税的天然跳板,从蒂华纳的汽车零件厂,到新莱昂州的家电组装线,中国企业巧妙运用美墨加协定(USMCA)的规则,把成品源源不断地运往美国,表面看,这确实是个聪明布局,中企保住了市场,美国稳定了供应,墨西哥增加了就业。 但仔细想想,这种"走捷径"的模式正在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举个具体例子,它无形中成了美国通胀的"减压阀"。 美联储数据显示,2021-2023年间,从墨西哥进口的商品让美国通胀率降低了0.3-0.5个百分点,这看似是好事,实则让美国失去了解决供应链根本问题的紧迫感。 更值得关注的是,我们可能在无意中培养着未来的竞争对手,越南的电子制造、墨西哥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在与中国企业合作过程中快速成长,这让人想起上世纪80年代,日本的产业转移造就了东南亚制造业,而今天相似的故事可能正在重演。 从国内发展的角度看,太过依赖"曲线出口"可能会耽误产业升级,当企业能够轻松通过产能转移赚钱时,投入核心技术研发的动力自然就减弱了,这就像经济学里的"荷兰病",短期收益可能损害长期竞争力。 特别是国企在海外投资时,面临的政策风险需要重新评估,墨西哥最近明显在调整外资政策,要求提高本地化比例、加强技术转让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下,那些主要靠政策套利的投资模式,就显得有些脆弱了。 不过,这也不意味着就要一刀切地全部撤资,产业转移有其自身规律,关键是如何引导企业从"规避型投资"转向"战略型投资"。 对技术密集型产业,保持国内核心制造能力至关重要,而对标准化程度高的劳动密集型环节,有序转移本就是产业升级的必然过程,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要不要转移,而在于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提升我们在价值链上的掌控力。 与其把鸡蛋都放在墨西哥这一个篮子里,不如构建多元化的区域供应链网络,东南亚、中东欧、非洲都可以成为新的合作伙伴,这种分散布局既能降低风险,也符合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当"中国制造"不再只靠成本优势,而是依靠技术创新、供应链效率和市场规模时,无论产能分布在哪里,我们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都将更加稳固。 站在全球化的十字路口,我们需要超越简单的"进与退"的二元思维,墨西哥中企现象本质上是传统全球化模式的延续,追逐成本洼地和政策红利,而未来的竞争,关键要从"在哪里生产"转变到"如何生产"。 中国制造正在经历从"卖产品"到"输出体系"的质变,在墨西哥的工厂如果只是简单的组装车间,价值确实有限。 但要是能成为整合北美供应链的枢纽,带动中国设备、标准和解决方案一起走出去,那价值就完全不同了,这要求企业具备全球资源整合能力,而不仅仅是加工制造能力。 眼下最要紧的是构建"以我为主"的全球价值链,就像苹果公司掌控核心技术和品牌,把制造环节分布在全球一样,中国企业也需要在关键环节形成不可替代的优势。 这要求我们重新配置创新资源,一方面在国内加大研发力度,发展"新质生产力",另一方面通过精准的海外投资获取战略性资源。 政策引导应该更加灵活,与其强制撤资,不如建立差异化的激励机制,对弥补国内短板的创新企业加大支持,对旨在获取技术的战略性投资提供便利,而对单纯寻求关税套利的项目,就让市场自然选择。 全球供应链正在从"效率优先"转向"安全与效率并重",这其实给中国带来了难得的机会。 当所有国家都在重新布局产业链时,中国庞大的市场、完善的产业配套和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反而可能成为更大的竞争优势,从这个角度看,部分海外产能的回归与全球网络的拓展完全可以同步进行。 墨西哥中企的进退问题,答案其实不在墨西哥,而在我们自身产业升级的深度和全球布局的智慧。 当中国制造真正完成从"世界工厂"到"全球创新枢纽"的蜕变时,今天面临的困境将成为我们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注脚。
墨西哥中企可以撤退了! 中国为了曲线出口美国,在越南、墨西哥投资的组装厂,目
物规硬核
2025-10-06 00:44:08
0
阅读:54
用户94xxx62
提高科技含量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