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他3岁丧母,4岁被通缉,8岁被关大狱,10岁沦为乞丐爬行十多公里,四十年后却两次为新中国掀起“核巨浪”!彭士禄,革命烈士彭湃之子,中国核潜艇之父、核电站开拓者,中国工程院院士。 这段浓缩了血泪与荣光的履历,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现代史。 1925年,彭士禄出生在广东海丰一个革命家庭。父亲彭湃是著名农民运动领袖,母亲蔡素屏同样投身革命。他还没来得及记住母亲的模样,3岁那年母亲就因叛徒出卖英勇就义。 4岁时,父亲彭湃在上海被捕牺牲,国民党反动派随即发出通缉令,悬赏捉拿这个“匪首之子”。 年幼的彭士禄瞬间成了孤儿,也成了敌人追捕的目标。为了躲避追捕,乡亲们冒着生命危险将他东藏西躲,他像一颗无根的浮萍,在惊恐和饥饿中辗转于二十多户人家之间。 8岁那年,他不幸被国民党反动派抓进监狱,小小的身躯在阴冷潮湿的牢房里度过了漫长时光。狱中,他目睹了太多酷刑和死亡,也学会了用沉默和坚韧保护自己。后来在组织的营救下出狱,但命运并未因此善待他。10岁那年,他流落到香港,身无分文,饥寒交迫,只能靠乞讨为生。 为了活下去,他甚至爬行十多公里寻找食物,磨破了膝盖和手掌,伤痕累累。这段地狱般的童年经历,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也锻造了他钢铁般的意志和惊人的生存能力。 直到1940年,在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关怀下,彭士禄才被辗转送到延安,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在延安这个革命熔炉里,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组织的力量。 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知识,弥补了失去的童年时光。后来,他被组织选派到苏联留学,学习化工机械专业。在异国他乡,他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夜以继日地刻苦钻研,成绩名列前茅。 1956年,当陈赓大将访问苏联,询问他是否愿意改行为祖国研制核潜艇时,彭士禄毫不犹豫地回答:“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这个决定,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 1958年,彭士禄回国投身核潜艇研制事业。当时新中国一穷二白,核技术领域更是空白一片。苏联专家撤走后,所有资料和设备都被带走,只留下一片废墟般的实验室。 面对“一张白纸”,彭士禄带领团队从零开始。 没有资料,他们就四处搜集、翻译整理;没有计算机,他们就靠算盘和计算尺,日复一日地进行海量数据演算;没有先进设备,他们就土法上马,自己动手设计和制造。 他常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这句话不是口号,而是他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的信念。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克服了无数技术难关,从核反应堆的理论设计到工程实现,每一步都凝聚着心血和智慧。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成功下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这背后,彭士禄作为总设计师,功不可没。 他带领团队掀起的第一次“核巨浪”,让中国拥有了海基核威慑力量,彻底改变了大国战略平衡。 完成核潜艇研制后,彭士禄并未停下脚步。他敏锐地意识到,核能技术不仅能用于国防,更能造福民生。他毅然转向核电站建设领域,成为我国核电站的开拓者之一。 他主持了我国第一座商用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的引进、建设和调试工作,开创了我国利用外资建设大型核电站的先河。 此后,他又推动秦山二期核电站的建设,实现了我国核电自主化的重大突破。从军用到民用,从潜艇到电站,彭士禄再次掀起了和平利用核能的“核巨浪”,为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的一生,与核紧紧相连,两次“核巨浪”都深深烙印着中国自主创新的印记。 彭士禄的一生,是苦难与辉煌交织的传奇。童年的苦难没有击垮他,反而磨砺出他坚韧不拔的品格;国家的需要指引着他的人生方向,他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他从不居功自傲,总是说:“我充其量就是核潜艇上的一颗螺丝钉。”这种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他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当我们今天享受着核潜艇带来的国家安全和核电站提供的清洁能源时,是否应该思考: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像彭士禄这样的科学家,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创造出如此辉煌的成就? 这种精神对于今天我们面对科技攻关和民族复兴的挑战,又有着怎样的启示?
[微风]他3岁丧母,4岁被通缉,8岁被关大狱,10岁沦为乞丐爬行十多公里,四十年
士气沉沉
2025-10-03 11:50:2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