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 10月1日,副总统万斯在白宫记者会上撂下重话:如果政府“停摆”再拖下去,裁员很可能会来,而且来得很快。白宫发言人莱维特紧接着补刀,说这事“迫在眉睫”,特朗普已下令管理和预算办公室联合各部门,紧急找地方砍开支。 按照美国的预算规矩,国会得在新财年 10 月 1 日前通过拨款法案,要是没批下来又没搞临时拨款,政府就会陷入资金缺口,非核心部门只能关门,裁员和砍开支就成了必然选择,这是 1921 年预算法案和 1974 年预算控制法案早就定好的规矩。 单说裁员 “快” 这一点,历史早就给出了答案。2018 年底到 2019 年初特朗普任内那次 35 天的停摆,是美国史上最长的一次,刚停摆 3 天,国土安全部、运输部等四分之一的联邦机构就传出消息,80 万雇员里一半被迫无薪休假,另一半得免费干活,当时海关员工因为没钱交房租闹过抗议,国家公园的管理员直接撂了挑子,游客只能踩着垃圾进出。 2013 年奥巴马时期的停摆更夸张,16 天里 FDA 直接停了新药审批,连癌症患者的实验用药都断了供,那些负责审批的雇员头一周就收到了休假通知,这速度比外卖平台的催单提醒还及时。 而这次更狠,白宫发言人莱维特直接点破,这次不是以往的 “无薪休假、后续补发工资”,而是早就让管理和预算办公室跟各部门打好了招呼,要搞真刀真枪的裁员,毕竟今年以来已经有 30 万名联邦雇员被迫离职,现在停摆一来,不过是把没完成的 “指标” 加速落地。 再看特朗普下令的 “紧急砍开支”,这可不是喊口号,每一笔削减都能在过往案例里找到影子。管理和预算办公室的角色就像 “家庭记账员”,一旦停摆就得帮着找 “能省的钱”。 2013 年停摆时,他们直接砍了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科研经费,导致几百个癌症研究项目中断,连儿童肿瘤的临床试验都停了。 2018 年那次更绝,农业部的食品券发放延迟,2100 万低收入家庭差点断了粮,而边境墙的拨款却一分没少,这操作简直是 “拆东墙补西墙” 的典范。 这次也不例外,不受影响的早早就定好了,军方、FBI、航空管理局这些 “硬骨头” 动不了,只能拿非核心部门开刀,比如内政部的公园维护、农业部的福利审核、国务院的文化交流项目,这些部门的雇员自然成了裁员的首选目标,毕竟砍他们的开支最容易 “出效果”,还不会引发太大的政治反弹。 更关键的是,停摆拖得越久,裁员和砍开支的力度就越大,这背后是实打实的经济压力在倒逼。国会预算办公室算过一笔账,2018 年那次 35 天停摆,美国经济直接损失 110 亿美元,其中 30 亿永远追不回来,相当于每天烧掉 3 个亿,这钱足够给 80 万联邦雇员发大半年工资。 而这次停摆前,美国财政赤字已经高得吓人,2021 年的赤字就突破过 1.65 万亿美元,现在每多停摆一天,利息就得多付不少,特朗普自然急着砍开支止损。 从历史规律看,停摆超过 10 天,裁员就会从 “临时措施” 变成 “长期计划”,1995 年克林顿时期的 21 天停摆,最后直接裁了 28.4 万名雇员,不少部门从此再也没恢复过原有编制,这次万斯说 “裁员很快会来”,不过是把历史重演的时间表提前说了出来。 那些觉得 “停摆只是政治表演” 的人可能忘了,联邦政府的开支连着无数人的饭碗,不仅是 80 万直接雇员,还有靠着政府订单活下来的承包商。 2018 年停摆时,华盛顿周边的餐饮、保洁公司倒闭了上百家,因为他们的主要客户是联邦雇员,而政府欠的承包商账单高达 billions(几十亿)美元,这些钱拖到停摆结束也没完全结清。 这次管理和预算办公室急着砍开支,其实也是在给承包商 “递信号”,那些非核心的服务合同肯定要先砍,跟着政府吃饭的小企业先得倒闭一批,而这些企业的员工,本质上也是裁员潮里的 “隐形受害者”。 说到底,美国政府的停摆从来都是 “雷声大雨点也大”,从 1976 年第一次停摆开始,这戏码已经演了 18 次,每次都以裁员和砍开支收尾,只不过这次特朗普把 “遮羞布” 提前扯了下来。 万斯的重话和莱维特的补刀,不过是把历史数据翻译成了大白话,毕竟 80 万雇员的工资单、每天 3 亿的经济损失、早就定好的裁员计划,这些实打实的东西摆着,裁员想不快都难,砍开支想不急都不行。
就在昨天 10月1日,副总统万斯在白宫记者会上撂下重话:如果政府“停摆”再拖下去
康安说历史
2025-10-02 22:46:09
0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