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人为啥不自己种菜? 大多数的欧美人,住着大别墅,还有一块很大的打理的很整齐草

长河观澜 2025-10-02 22:18:02

欧美人为啥不自己种菜? 大多数的欧美人,住着大别墅,还有一块很大的打理的很整齐草坪,就是不种蔬菜。 公知们说,为了统一美观,社区规定不让种菜。我认为就是胡说八道。前院不让种菜,难道后院也不让种? 据我分析,欧美人不自己在家种菜是历史原因。

中世纪的欧洲,普通人家的院子其实和菜园没太大区别。那时候城市小,多数人住在乡下或城镇边缘,院子巴掌大,也得种点洋葱、萝卜、卷心菜,自家吃不够就得挨饿。

英国那些老庄园里,至今还能看到当初的“厨房花园”,专种香草和蔬菜,离主厨的窗户不远,摘了直接下锅。可见种菜不是不会,而是曾经的生活必需。

后来情况慢慢变了。从15世纪开始,圈地运动在英国闹得凶,贵族把公共土地圈起来养羊,农民没了地,只能进城当工人。

城市里挤着住,哪有空地种菜?蔬菜得去市场买,可市场里菜也不便宜,工人家庭顿顿吃土豆,因为土豆产量高、便宜,一小块地能养活一家人。这时候种菜从“家家会”变成了“农民专精”,城里人慢慢忘了怎么伺候土地。

等到19世纪工业革命搞得火热,欧美城市越来越大,中产阶级开始往外搬,住带院子的独栋房子。这时候院子已经不是生产工具,而是身份象征了。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有钱人家流行造“风景式花园”,要草坪、花坛、喷泉,讲究自然野趣,菜园?那得藏得远远的,不能让客人看见,显得“掉价”。

这种观念慢慢传到美国,二战前美国郊区化刚开始,开发商卖房子就送平整好的草坪,样板间的院子里永远只有秋千和花丛,菜园成了“不体面”的标志。

二战时有过例外。德国潜艇封锁英国港口,食物短缺,政府号召“ Dig for Victory ”(为胜利耕耘),把公园、球场、甚至白金汉宫的草坪都改成菜地,种土豆和卷心菜。

美国也搞“胜利菜园运动”,家庭院子里种菜成了爱国行为,据说当时40%的蔬菜都来自自家菜园。可战争一结束,超市货架上堆满了廉价蔬菜,大家立刻把菜拔了,重新种上草——原来不是不能种,是没必要种了。

战后欧美经济腾飞,农业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美国加州的中央谷地,一片菜园能养活半个州,蔬菜从采摘到上架不超过三天,价格比自家种还便宜。

算笔账:买种子、肥料、工具,花时间浇水除草,可能还得防鸟防虫,忙活一夏天收几斤番茄,超市两块钱就能买一盒。时间成本摆在那儿,上班族宁愿周末修剪草坪,也不想蹲在泥里伺候菜苗。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土地观念。欧美土地私有,但买了房子不代表能随便折腾。

很多社区确实有“潜规则”,前院必须保持整洁,种菜被认为“影响社区形象”,后院虽然自由,可草坪已经成了社交货币——邻居家的草坪整齐,你家要是种满菜,周末烧烤时都不好意思邀人来玩。

这种风气不是一天形成的,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中产阶级生活方式沉淀下来的结果,本质上还是历史演变中“体面”标准的变迁。

现在欧美也有人开始种菜,叫“城市农耕”,在后院搭个 raised bed(高架菜床),种点番茄、香草,算是回归自然的新潮流。

但这和以前“为生存种菜”完全不同,更像是种爱好,就像有人喜欢养花,有人喜欢种菜,图的是个乐趣,不是省那几块钱菜钱。

说到底,欧美人不自己种菜,不是社区规定卡得死,也不是懒,是历史把“种菜”从生活必需品里剔出去了。

从圈地运动让农民离开土地,到工业革命让城市人远离耕种,再到战后农业工业化让蔬菜变得比自来水还便宜,每一步都在悄悄改变人和土地的关系。草坪取代菜园,不过是这段历史在院子里的留影罢了。

那问题来了:如果哪天超市蔬菜价格翻倍,或者运输中断,欧美人的草坪会不会一夜之间变回菜园?历史这东西,从来不会只朝一个方向走,对吧?

0 阅读:57
长河观澜

长河观澜

关注我!带你领略中华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