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死亡之谜被揭开?郭沫若:并非病死,是被3寸长钉钉死的!秦始皇去世时不过50岁的年纪,在巡行途中,无论是地势险峻的高山,还是汹涌湍急的河流,他都如履平地,看起来十分健康,谁都没想到,他会突然离世。 公元前210年七月,五十岁的秦始皇带着丞相李斯、车府令赵高和小儿子胡亥,刚结束云梦、会稽、琅邪等地的巡游,正坐船渡黄河平原津往咸阳赶。 盛夏的日头毒辣,船上摆着两大青铜冰鉴降温,他正和身边宦官唱着喜爱的《仙真人》诗,突然身子一歪倒了下去,后脑重重撞在冰鉴上,把满箱冰块撞得四处飞溅。 这不是他第一次犯病,打小就患软骨症的他胸口像鸷鸟般突出,说话带着豺狼似的沙哑,成年后更添了羊儿疯的毛病,近来发作得愈发频繁。 这次倒下格外凶险,醒来后一个劲呕吐,喊着头痛晕眩,浑身发烫,随行御医扯着阴阳五行、大鱼作祟的空话,只劝他停下休养,却被他硬顶了回去。 他被扶上温凉车,下令队伍日夜赶路,从此再没下车一步。 车轱辘一路颠簸,秦始皇的烧退不下去,迷糊中倒生出些悔意。 他想起自己毒死了生父吕不韦,想起把两个弟弟抛出宫墙摔死,想起焚书坑儒时活埋的四百多人,更骂李斯教唆自己干下这些蠢事。 清醒些时,他偷偷写了遗诏给大儿子扶苏,让扶苏把兵权交给蒙恬,回咸阳主持丧事,刚把诏书签好交给赵高,就昏了过去。 接下来几天,他躺在车里牙关紧咬、脖子发硬,呓语里全是吕不韦、荆轲和那些死在他手里的人,宦官们吓得纷纷躲开,只剩他孤零零躺在车里。 等队伍赶到河北沙丘过夜,第二天李斯和赵高打开车门,只见秦始皇右耳流着黑血,身体早硬得像石头。 郭沫若在小说里说,他耳朵里藏着一根三寸铁钉,是胡亥下的手,但这终究是作家的想象。 正史里的记载要简单得多,《史记》只写着秦始皇到平原津后生病,他讨厌别人提死,大臣们没人敢说后事。 病情加重后写了遗诏给扶苏,诏书封好放在赵高那儿没送出去,到沙丘平台就驾崩了。 李斯怕天下动乱,决定秘不发丧,把尸体装在温凉车里,每天照样送吃的,百官奏事都由宦官在车里应答。 当时只有胡亥、赵高和几个宦官知道皇帝已死,一行人继续赶路,天热尸体发臭,就拉了一车鲍鱼掩盖味道。 直到回了咸阳,才宣布死讯,胡亥靠着改后的遗诏当上了二世皇帝。 这些细节里藏着历史和文学的根本区别。 正史讲的是“真”,记的是事件的时间、地点和结果,比如遗诏被改、扶苏自杀、秘不发丧这些事,都是有史料支撑的硬事实。 文学讲的是“情”,郭沫若添上羊儿疯撞冰鉴、临终忏悔、铁钉杀帝的情节,是想让秦始皇从一个符号化的暴君,变成有血有肉的人。 他的忏悔不是真有其事,却是作家对权力的思考:再厉害的帝王,临终前也可能看清自己的荒唐。 但得拎清楚,小说里的细节再生动也不是历史,就像“铁钉杀帝”,正史里压根没提,纯粹是为了让权力斗争的戏码更激烈。 秦始皇的死从来不只是一个人的落幕,更是秦朝崩塌的开端,他这辈子最错的不是犯了羊儿疯,而是一直躲着“死亡”这回事。 迷信长生不老,既不立太子,也不安排好后事,就像把一座没搭好地基的房子扔在那儿。 他一死,赵高和李斯这些人自然要抢权,毕竟离权力最近的人,最先想到的从来不是天下,而是自己的位子。 李斯作为丞相,本该稳住大局,却为了保住官职跟着赵高造假,把仁厚的扶苏逼死,换上个糊涂的胡亥。 这暴露了秦朝最大的毛病:权力太集中,却没任何制衡,全靠皇帝自己靠谱,一旦皇帝没了,整个体系立刻就乱了。 他的死让秦朝的暴政没了刹车,秦始皇在位时修长城、建阿房宫,已经把老百姓折腾得够呛,胡亥继位后变本加厉,杀兄弟、害大臣,连李斯最后都被腰斩。 钱穆先生说,秦朝败就败在把民力用得太狠,顾颉刚也讲,秦始皇那些大工程都是在砍自己江山的根基。 本来扶苏要是能继位,说不定还能改改暴政,缓和一下矛盾,可赵高和胡亥一折腾,所有矛盾全爆了。 从秦始皇驾崩到陈胜吴广起义,再到秦朝灭亡,也就三年时间,他的死只是把引线点着了。 郭沫若的小说让我们看到秦始皇的另一面,可要是真信了“铁钉杀帝”,就误解了历史的本质。 历史里的秦始皇之死,藏着的是权力传承的教训,是暴政必亡的道理。 他一辈子想掌控一切,连死亡都想逃避,最后却连自己的身后事都管不了,连江山都保不住。 【评论区聊聊】你觉得如果扶苏顺利继位,秦朝能躲过短命的命运吗?
乾隆之所以选择嘉庆当皇帝,原因也是很无奈的。因为在嘉庆之前,乾隆先后选择了5位接
【8评论】【4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