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河北老太太病逝,临终前,她再三叮嘱自己的儿子:"你记着,我死以后,无论你发现了什么,都不要说出去。" 张翠萍1912年出生在河北兴隆县五指山区一个老实巴交的农家。家里穷,祖辈就靠地里刨食。她长大嫁给同村朱殿昆,两人拉扯家当,日子过得紧巴巴。村里人夸她手脚麻利,挑水砍柴从不含糊,就叫她麻利嫂。日本人打进来那会儿,她夫妇俩看不下去,悄悄投身抗日。朱殿昆当上迁西遵化兴隆抗日联合县地下交通员,还入了党。张翠萍在家张罗,给八路军战士洗衣做饭,补衣裳补鞋袜。她家那小院子,常挤满游击队员和区县干部,锅碗瓢盆叮当响。 抗日那几年,五指山区风声鹤唳。张翠萍夫妇出力不少,她丈夫送信联络,她在家接济部队。1943年初,冀东军分区司令员李昌运带300来号人,在达峪村布置游击事。突然急报,日军关东军108师团加热河伪军7000多人扑过来。李昌运身边兵少,硬拼不行,只能撤向山后密林,钻到五凤楼脱身。可本地交通员朱殿昆正好在外送信,赶不回来。张翠萍那时怀胎八个月,她自告奋勇带路。李昌运犹豫,她拍胸脯说山里人身子骨硬,咬牙就上。 撤退路上,张翠萍领着战士钻沟爬坡翻山。几个小时急行军,到一处叫大石憋砬的崖壁,没路可上。她拿根绳子,让战士解绑腿接长,自己先攀上去。手抓岩缝脚蹬石棱,肚子晃荡着爬到顶,绑牢绳子甩下来。战士们分队拽绳爬崖,掌心磨出血丝,全都上去了。日军在坡下干瞪眼,气得直跺脚。部队到黑河谷底,踩上冰川,张翠萍突然早产。战士围成墙挡风,她咬断脐带,生下儿子。部队捡棍绑布做担架,抬她到五凤楼脚下村子。李昌运送鸡蛋红糖白面,给孩子起名冰儿。 朱殿昆1945年给八路军送信,途中被日军截住。为了护情报,他吞下鸡毛信。日军残忍,刀子剖开他肚子,他壮烈牺牲,一字没吐露。张翠萍带儿子东躲西藏,日伪军常来搜山沟,她连孩子真名都不敢叫。解放后,她带着儿子搬到100多里外的北营房荒地沟村。那里家徒四壁,碗筷都不全。日子苦,她从不提旧事。八路军借粮时,她家米缸见底,还是一担担扛出去,从没想过讨欠条。儿子朱海清长大娶媳妇,生儿育女,一家子靠地里挣饭吃。 张翠萍一生低调,抗日出力全藏心里。八路军借的那些粮,总共7000多斤,全有欠条。她收着那些纸条,从不对外说。村里人知道她家穷,却不知底细。她教育儿子,出力是自愿的,别去张扬。朱海清听话,从小帮母亲干活,长大在铁厂上班。家里日子慢慢稳当,可张翠萍身体渐差。1982年春,她病重,拉着儿子手,讲起丈夫送信牺牲的事,还有自己带路生他的经过。还提借粮欠条,说当年部队饿肚子,她家虽穷也得帮。 她叮嘱儿子,无论死后发现啥,都别说出去。朱海清跪着答应,她才闭眼。张翠萍走后,村干部乡亲帮料理后事。收拾衣柜底下,挖出个小木匣,没锁没扣,用斧头劈开。里面牛皮裹着破画,一摞借条散落。众人捡起抖灰,细看是八路军借粮的,日期1940年代,总计7000多斤。借粮一方全写八路军,签名李昌运。乡亲们惊了,朱海清脸红手抖,讲起母亲刚告诉他的往事。大家叹气,屋里安静下来。 朱海清按母亲话,没找政府要赏。村里人劝他拿着欠条去领点补偿,他摇头说母亲叮嘱过,自愿出力,别瞎折腾。他抱起那摞纸条,到院里柴堆点火烧了,灰烬随风散。那些欠条化成烟,跟着母亲走了。李昌运那边,一直惦记这母子。1949年3月,他当热河省委书记、省政府主席,托兴隆县委书记王佐民找人。可不知张翠萍真名,找起来费劲。王佐民调走,把事交给下任书记,此后县委班子间传着这任务。 李昌运退休后,还没死心。1984年,70多岁了,他找承德行署副专员赵锡廷和地区党史办主任李景珍,继续托付。李景珍转给兴隆县党史办副主任佟靖功。佟靖功跑了两年,访村敲门翻档案,1987年9月18日,在平安堡铁厂找到朱海清。他正擦机床,袖子抹汗。朱海清那时叫这个名,早不提冰儿。1988年4月,80岁李昌运不顾年纪,坐车赶到兴隆。进村握住朱海清手,45年重逢,两人眼含泪。 李昌运讲起当年崖壁绳子、冰上生子的事,愧疚说对不起母子。朱海清倒茶,说母亲1982年走,烧了欠条。李昌运点头,拍肩安慰。两人对坐忆旧,窗外树影晃。张翠萍故事传开,先在村县流传,干部记笔记,县志添一笔。传到省里,河北报上登,感动不少人。这样的普通农家女人,抗日时顶上出力,解放后隐默一生。她的选择,接地气却有大义,不求回报,只为那份自愿。
同病房一个老太太住院,三个儿子轮流陪护。老大晚上陪护的时候,老太太不消停,一会想
【31评论】【3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