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今天(北京时间10月2日)发文写道:“我们国家的大豆农民正遭受损失

天天纪闻 2025-10-02 10:46:37

美国总统特朗普今天(北京时间10月2日)发文写道:“我们国家的大豆农民正遭受损失,因为中国仅仅出于‘谈判’的原因不购买……昏昏欲睡的乔·拜登没有执行我们与中国的协议,他们原本要购买我们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农产品,尤其是大豆。一切都会顺利的……四周后,我将与中国会面,大豆将是主要讨论话题。让大豆和其他行栽作物再次伟大起来!”   特朗普这番为美国大豆农民"请命"的表态,看似充满对农业群体的关怀,实则暴露了其贸易思维的严重短视与逻辑矛盾。   从事实层面看,美国大豆农民的困境并非中国"刻意不买"所致,恰恰是特朗普政府当年发起贸易战的后遗症,而所谓"关税赚钱补贴农民"的说法,更是忽略了贸易互利的本质和市场规律的基本常识。   先看中美大豆贸易的基本盘。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美国大豆就深度依赖中国市场,因为美国本土根本消化不了庞大的产量,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曾长期是美国大豆出口的核心目的地。   美国大豆协会的数据早就明确,中国需求占美国大豆出口市场的60%,这个份额绝非任何其他市场能轻易替代。   2017年特朗普上任之初,中国进口大豆中40%来自美国,可经过贸易战的折腾,如今这一比例已暴跌至18%。   2025年4月的一组数据更具说服力:某周中国仅从美国购买1800吨大豆,较前一周的72800吨断崖式下跌,这样的锐减并非"谈判策略",而是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   当美国大豆因关税失去价格竞争力时,中国采购商自然会转向巴西等其他供应国,毕竟《经济学人》早就点破"豆子就是豆子"的农产品贸易本质,谁的性价比高就买谁的。   再看特朗普吹嘘的"关税赚钱补贴农民"有多站不住脚。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5年8月美国市场家具价格因关税同比上涨4.7%,这揭示了一个简单事实:关税成本最终往往转嫁到美国消费者身上,所谓"关税赚的钱"本质上是美国民众自己掏腰包。   更讽刺的是,补贴只能解燃眉之急,却救不了美国大豆产业的根本。中国市场的流失导致美国大豆库存积压、价格下跌,农场主的长期收益受损远非短期补贴能弥补。   特朗普把农民困境归咎于"拜登未执行协议",却刻意回避一个关键背景:当年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中的大豆采购目标,本就是建立在双方互谅互让的基础上,而美方随后不断加征关税、破坏贸易环境,才让协议执行陷入困境。   如今美方只谈"中国该买大豆",却对取消不合理关税、修复贸易互信等前提条件避而不谈,这种单边施压的思维本身就是谈判难以推进的症结。   贸易的本质是互利共赢,而非零和博弈。中国对大豆的需求是真实且持续的,2023年中国大豆进口量仍保持在近1亿吨的规模,但采购渠道早已多元化。   美国大豆要重新赢得中国市场,靠的不该是政治施压或舆论炒作,而是实实在在的诚意。这种诚意首先体现在取消对中国输美商品的不合理关税,让美国大豆恢复价格竞争力;   其次是遵守国际贸易规则,停止将农产品贸易政治化,不再动辄以"国家安全"为由设置贸易壁垒;更重要的是,尊重中国在经贸谈判中的核心关切,在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准入等领域拿出对等的合作姿态。   特朗普口中的"四周后会面"要想取得进展,美方必须摒弃"美国优先"的傲慢心态,认清一个基本现实:中国不会做亏本买卖,更不会在压力下妥协。   回顾中美贸易摩擦的历程,但凡双方秉持平等互利原则开展合作,美国农民就能从中受益。   2016年前后,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份额稳定在40%以上,农场主收入稳定增长,这正是互利合作的最好证明。而当美方单方面挑起贸易战,最先受伤的就是依赖出口的美国农业群体。   如今特朗普试图将农民困境工具化,用民粹言论煽动情绪,却不愿正视自身政策失误,这种短视的做法不仅帮不了美国农民,还会进一步损害中美经贸关系的根基。   中美作为全球前两大经济体,经贸合作的空间广阔,大豆贸易本应是双方共赢的典范。但合作的前提是相互尊重、平等协商,而非一方对另一方指手画脚。   美方若真想解决大豆问题,就该放下"教师爷"的身段,以务实态度与中方沟通,拿出切实可行的互利方案。   如果继续抱着"关税施压+补贴安抚"的老套路,沉迷于"让大豆再次伟大"的口号式宣传,那所谓的"会面讨论"恐怕只会沦为空谈。   毕竟,市场规律不会因政治表态而改变,互利共赢才是国际贸易的永恒法则,这一点,美方早该认清了。

0 阅读:60

猜你喜欢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