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勋的辫子军总共有25000多人,但张勋复辟时带去北京的只有4000多辫子军,剩下的辫子军由张文生和白宝山统领。 在民国初年的乱局中,张勋这个留着辫子的老军阀突然带着几千人就敢进京闹复辟,这事听起来像场闹剧,可背后藏着多少军阀的算计和帝制的余孽?他的部队总共两万五千多,为什么只带四千多上路,剩下的交给张文生和白宝山?这中间的猫腻,牵扯到一场短短十二天的政治闹腾,却暴露了那个时代军阀混战的本质。 张勋这人,出生在1854年的江西奉新县一个穷乡僻壤的农家,家里穷得叮当响,父母早早过世,他从小就得自己讨生活。十五岁那会儿,他给有钱人家放牛放羊,后来还当过书童,混口饭吃。光绪十年,也就是1884年,他跑到长沙投军,从最底层的兵丁干起。那时候清朝正跟法国打仗,他随部队去广西边境参战,混了点军功,慢慢爬上去。九年后,他转投袁世凯手下,加入新建陆军,当了个工程营的管带,负责修工事挖壕沟那种脏活累活。 1900年义和团那阵子,他带兵在北京周边镇压起义,表现突出,升了总兵。接着调到京城,负责宫廷护卫,跟着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到处转悠,算是沾了点皇家光。1909年,他升到江南提督,驻扎南京,管着一大片地盘。辛亥革命爆发后,他死扛着不降,带着部队在南京城外跟革命军干仗,最后败了退到徐州,可清廷还任命他当江苏巡抚兼两江总督。民国成立了,他不认账,部队照样留辫子,穿清军服,人家叫他辫帅,他的定武军就成了有名的辫子军。 1913年二次革命时,他听袁世凯的,带兵攻南京,部队在城里抢掠,杀了不少老百姓,闹得民怨沸腾。袁世凯称帝那会儿,他得了个一等公爵的封号,可心里头还是向着清室。袁死后,他拉帮结派,在徐州搞十三省同盟,琢磨着怎么让清帝复位。这家伙一辈子就忠于清朝,民国对他来说就是个叛乱,可他也趁乱捞了不少实权,军阀本色暴露无遗。辛亥后,他拒绝剪辫,这不光是个人癖好,更是政治态度,部队两万多人都得跟着他留辫子,成了一种标志。 1915年,他把部队改名叫定武军,意思就是定鼎武功,帮清朝复国。北洋军阀里,他算是个异类,其他人忙着争权,他一门心思复辟。1916年袁世凯一死,北洋系乱成一锅粥,他抓住机会,联络各方势力,徐州成了清遗老的窝点。1917年春天,府院之争闹得凶,黎元洪和段祺瑞掐架,他被请去调解,其实就是借机进京。 张勋的部队定武军,总兵力超过两万五千人,这些兵大多是清军旧部,留着长辫,装备步枪和长矛,在徐州一带驻扎操练。1917年春,北洋政府内部闹府院之争,黎元洪免了段祺瑞的总理职,张勋借着调解的名义开始动作。他只选了四千多精锐北上,留下主力交给张文生和白宝山两人统带。张文生是他的旧部,后来还当过安徽督军,白宝山也是部将,负责徐州后方。 这安排是为了先在北京站稳脚跟,再召主力来,约定暗号是运六十四件瓷器,每件代表一个营。张勋的策略是稳扎稳打,避免全军压上出问题。六月初,他的先头部队到北京城外,驻扎天坛一带,向黎元洪施压。很快,他就联合康有为等人密谋,七月一日直接进紫禁城拥溥仪复位,自封议政大臣,掌控大局。 复辟消息一出,全国反对声四起,张勋急了,发电报让张文生和白宝山带主力来,用瓷器暗号。可两人看形势不对,讨逆军已经在天津集结,不敢动,就真买了六十四件瓷器送去北京。张勋收到后气炸了肺,这等于主力抛弃了他。历史记录显示,辫子军总兵力两万五千多,但进京只有四千多,主要是步马炮兵十营左右,加上随员一百四十多人。 剩余部队留在徐州,由张文生和白宝山管着,他们后来在安徽等地继续活动。张文生在复辟后还当过新安武军的统领,1919年暂署安徽督军。白宝山资料少些,但也是张勋的亲信,负责后勤和留守。瓷器事件成了笑柄,暴露了部下对复辟的不信任。复辟时,北京城内辫子军控制关键点,但缺乏支援,很快就顶不住。段祺瑞的讨逆军有六万人,还有飞机助阵,辫子军伤亡大,弹药缺。 张勋的算盘是先小股进京打开局面,再大举增援,可部下不买账,导致孤立无援。这事反映出军阀内部的松散,忠诚度低。张勋不是傻子,他知道全军北上风险大,所以分兵,可没想到张文生和白宝山会这么怂。资料里,张文生的年谱提到,他是张勋旧部,后来在皖系军中任职。复辟失败后,辫子军番号被撤,但部分兵力并入其他部队。 七月三日,段祺瑞在天津马厂誓师,组讨逆军进攻北京。辫子军抵抗不住,十二日溃败,张勋逃进荷兰使馆,溥仪退位。复辟只维持十二天。张勋避难几个月后,移居天津租界,过闲日子,1923年病逝。讨逆军攻城时,辫子军投降快,北京街头满地辫子,有的真有的假。段祺瑞借此重掌权力,直皖军阀崛起,导致后来军阀混战加剧。 他的部队散了,番号撤销,部分兵力并入皖系。张文生继续当官,暂署安徽督军。白宝山资料少,但也没好下场。张勋死时,溥仪给他谥号忠武,可这掩盖不了他的顽固和失败。
1901年,慈禧为讨好洋人,下令让军机大臣赵舒翘自尽,赵舒翘先后吞下黄金、鸦片和
【35评论】【12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