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联合国突然宣布了! 在海南三亚联合国启动“海洋十年”全球深渊探索计划,东大科学院深海所牵头实施,联合新西兰、丹麦等10多个国家。联合国选在三亚启动这个计划,还联合10多个国家,既能整合各国优势, 牵头的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简称“深海所”)可不是凭空冒出来的狠角色。早在2014年,中科院就启动了深渊科学研究计划,2016年突破马里亚纳海沟万米禁区,一步步把“深海无人区”变成了“科研主战场”。这一切的核心底气,藏在“奋斗者”号那1.8米内径的载人舱里——为了造出能扛住1100个大气压的钛合金壳体,设计师姜旭胤团队一年做了近万次试验,相当于给舱体模拟了上万次“指甲盖站大象”的极限压力。 能让联合国放心把牵头权交过来,靠的是实打实的科考战绩。2020年“奋斗者”号创下10909米深潜纪录后,深海所带着它跑遍了全球九条主要深渊海沟,光2025年初和新西兰合作的普伊斯哥海沟科考,就在魔鬼西风带的恶劣海况下完成32个潜次,创造了75小时5潜次的新纪录。主驾潜航员张伟至今记得,有次下潜到9000米时,载人舱突然传来巨响和震动,他攥着操纵杆快速排查所有系统,最终判断是浮力材料受压发声,才敢继续下潜。十几个小时蜷在狭小舱体里,啃着保温盒里的炒饭,这份煎熬换来了最珍贵的深渊样本。 三亚能成为全球深渊探索的“起点站”,藏着基建和科研的双重密码。南山港的公共科考码头太关键了——距离千米水深海域仅100海里,科考船当天就能往返,码头的10吨桁吊能直接吊装500吨级水下设备,还有专门的实验仓库能调试全类型涉海产品。这里不只是港口,更是“前港后园”的科研生态:深海所的实验室离码头步行可达,“溟渊计划”团队刚从马里亚纳海沟带回样本,转身就能进实验室测序,很快就发现了89.4%的未知微生物新物种。肖湘教授团队最初下潜时带了40多箱设备,如今凭着积累的经验,十几箱就能精准完成采样,这份从容是用无数次海上试验堆出来的。 国际合作听着风光,实操里全是细节博弈。不同国家的技术标准不统一,数据共享的边界怎么划?深海所的解法是“用成果说话”:联合南丹麦大学、新西兰地球科学研究院等机构建共享平台,所有科考数据对参与国开放,连外籍科学家都能直接操作“奋斗者”号下潜。要知道2020年之前,全球只有9人到过马里亚纳海沟底部,国际上的深渊研究全是碎片化成果,根本没法系统解答“深渊生命如何生存”的问题。现在有了统一的探索框架,这些难题才有了破解的可能。 有人说这是“中国主导的国际合作”,但深海所更愿意称其为“共同破局”。深渊里的碳循环、极端生命抗压机制,这些发现关乎全人类的海洋认知。就像科研团队发现深渊微生物能“吃”石油污染物,这为海洋污染治理提供了新思路,这样的成果从来不属于某一个国家。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就在刚刚, 联合国突然宣布了! 在海南三亚联合国启动“海洋十年”全球深渊探索计
曼彤说世界
2025-09-30 17:20:0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