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让“剩男”变“稀有动物”,女性压力山大!最近乌克兰的基辅、利沃夫、敖德萨这些城市,你随便走一圈就能发现,大街上放眼望去一大片的都是小姑娘,小伙子基本没有,但这可不是什么好现象,有人是不是还妄想着“桃花运”要来了,但其实是因为打仗打得太惨,很多家庭连个劳动力都没有,更不要提“结婚”、“生娃”这种事了。 把乌克兰男人形容成“稀有动物”,真不是什么网络段子,乌克兰的国家根基已经摇摇欲坠了,走在基辅或者利沃夫的街头,男女比例已经完全失衡,乌克兰正在体验着“空心化”危机,而这个危机正在从内部一点点掏空这个国家的现在和未来。 表面上看,男人少了,选择似乎就多了,但现实狠狠地扇了这种想法一巴掌。这种因战争而来的“稀缺”,没有带来任何好处,反而把婚姻和家庭拖进了深不见底的深渊当中,在乌克兰有些地方,男女比例甚至到了夸张的五比一。这种失衡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即便一个女孩找到了伴侣,内心也根本不踏实,因为他随时可能被一张征兵令带走,谁还敢规划未来?家庭的基石已经摇摇欲坠。 这不是一个人的焦虑,而是整个社会的焦虑,全国的出生率,已经掉到了不足战前水平的一半,空空荡荡的产房和街上难得一见的年轻男性,这种画面真的是太残酷了,这早就不是婚恋问题了,这是一个民族的再生产能力在急速衰退。 大量男性的消失,逼着整个社会进行了一场剧烈又痛苦的重组,过去那些纯粹由男人承担的重体力活现在都得由女性硬着头皮顶上,在乡下女人们开起了拖拉机,在城里,她们的身影出现在了建筑工地、重型卡车的驾驶室里。 政府甚至开设了专门的技能培训班来加速这种社会角色的转换,但这场重组的背后,写满了心酸。女性扛起了同样沉重的担子,拿到的薪水却往往比男人要低,这种不公让她们在身体的极度疲惫之外,又多了一层精神上的重压。 乌克兰正掉进一个自我消耗的死循环,前线对兵员的需求像个无底洞,士兵的平均年龄已经攀升,这本身就说明年轻的力量快要耗尽了,为了填补窟窿征兵的门槛一降再降,强制动员的手段也越来越强硬。 超过百万人干脆逃到了国外,留下的许多男人则躲在家里,不敢出门,前线在消耗人,后方在流失人,这种双向透支,正在摧毁这个国家的根基。 战争留下的最深的伤疤,从来不是被炸毁的建筑,而是被掏空的人口,经济损失可以重建,但人口的崩塌,可能需要几代人的时间去慢慢修复,二战后的苏联出现过大片的“光棍村”,日本也曾有过“失去的一代”,历史的教训是如此沉重。 今天,乌克兰正在经历这种悲剧,战争真正的代价,不在于地图上领土的增减,而在于无数破碎的家庭,和被无情消耗掉的一整代年轻人,一个国家的根本是那些能安稳生活、繁衍后代的普通人,当这个根本被动摇时,任何胜利都显得苍白无力。 信息来源:观察者网——《“害怕毫无意义地死去”,乌克兰男性躲在家中逃避征兵》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文说:“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给该地区及其他地区带来了巨大的
【2评论】【6点赞】